?

疾病索引: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互動交流 > A

阿米巴病

時間:2024-07-29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阿米巴病
 
 
簡稱
    阿米巴病
 
感染類型
    原蟲感染
 
概述

    阿米巴病(amoebiasis)是由溶組織內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阿米巴病有兩種,即腸阿米巴病(intestinal amoebiasis)及腸外阿米巴病(extraintestinal amoebiasis),后者包括肝阿米巴病、阿米巴肺膿腫、阿米巴腦膿腫、皮膚阿米巴病等,后者以阿米巴肝膿腫最為常見。

 
分期或分型

   (一)無癥狀性阿米巴病或帶囊者狀態
    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但其糞便中可找到溶組織內阿米巴的包囊。帶囊者可保持無癥狀多年,但在任何時候均可發展為侵襲性阿米巴病。
    (二)急性腸阿米巴病
    起病緩慢,臨床癥狀有腹部不適、腹痛、腹瀉,每日大便數次至10次左右,量多。若病變發生在盲腸部位,則呈單純性腹瀉,在糞便中可找到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此時為非痢疾性阿米巴結腸炎。如病變發生在乙狀結腸和直腸,則痢疾癥狀較明顯,大便呈膿血便,以血便為,呈暗紅色或紫紅色,有時呈爛肉樣,常有腐敗腥臭味,此時為阿米巴痢疾。全身癥狀不明顯,常無發熱,偶有間歇性發熱,持續性高熱常提
    示合并細菌性感染。
    (三)暴發性腸阿米巴病
    起病急劇,患者中毒癥狀明顯,呈重病容,衰弱,高熱可達40攝氏度,可有劇烈腹痛、腹瀉,次數在每天15次以上,為膿血便,鏡檢易找到滋養體。此型多見于兒童、孕婦、營養不良者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者。此型患者發生腸出血及腸穿孔的危險性較大,如不及時搶救,患者常死于毒血癥。
    (四)慢性腸阿米巴病
    常由急性腸阿米巴病治療不徹底而引起,臨床上常呈間歇性發作,間歇期常無任何癥狀,但在過度勞累、飲食不當等誘因下引起發作。發作時患者每天腹瀉3~5次,呈黃色糊狀便,帶有少量黏液和血液,也可為膿血便,有時也可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病程可持續數月或更長。
肝阿米巴病無明顯分期或分型。

 
傳染源

    腸阿米巴病傳染源:凡糞便中排出阿米巴包囊的宿主均為傳染源,以無癥狀排包囊者最為重要,其次是慢性和恢復期病人。急性期病人多排出滋養體,不成為傳染源。肝阿米巴病無明顯傳染源

 
傳播途徑
    腸阿米巴病主要通過包囊污染的食物、飲水、蔬菜、手等經口感染。蒼蠅和蟑螂等可攜帶包囊,故也起到一定的傳播作用。
 
潛伏期和傳染期
    腸阿米巴病潛伏期一般為1—2周。短者4日,長者1年以上。
 
人群易感性
    腸阿米巴病人群普遍易感。因感染后不產生保護性抗體,故重復感染多見。
 
流行特征

    腸阿米巴病遍布全球,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見。感染率與當地經濟條件、衛生狀況、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有關,通常以青壯年感染率高,男性多于女性,農村高于城市,夏秋季多見。

 
預防

    盡管藥物治療阿米巴原蟲病還是很有效,但要盡量減少該病的發生,卻是世界范圍內存在的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全民素質問題。利用阿米巴表面的GAL外源凝集素為基礎,研制了一種DNA疫苗,但該疫苗還做僅試用于小鼠,并沒能廣泛應用于臨床。人單克隆抗體Fab段的臨床治療和預防效果還需做進一步的研究。許多研究者們也正在不斷的探索和嘗試,試圖將重組抗原導入植物中表達,但到目前為止都沒能獲得較為理想的結果。因而,消滅阿米巴病的傳染源和切斷其傳播途徑仍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歸結起來有以下兩點:①消滅傳染源。應對人和動物中的帶囊者和發病者進行定期檢查和隔離,特別是飲食業的炊管人員和動物飼養員應更加重視;②切斷傳播途徑。保持環境和飲水衛生,防止鼠類、蠅類及蟑螂等昆蟲攜帶包囊污染物,對糞便做無害化處理,加強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

黑公網安備 23011002000081號


寒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