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 |
簡稱 |
AIDS |
法定傳染病類型 |
乙類 |
感染類型 |
病毒感染 |
概述 |
艾滋病(AIDS)是獲得性免疫陷綜合征的簡稱,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艾滋病通過性接觸及輸血或血制品等方式侵入人體,特異性地破壞輔助性T淋巴細胞,造成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嚴重受損。臨床上由無癥狀病毒攜帶者發(fā)展為持續(xù)性全身淋巴結(jié)腫大綜合征和艾滋病相關綜合征,最后并發(fā)嚴重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本病目前尚無有效防治方法,病死率極高,已成為當今世界最為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
傳染源 |
艾滋病患者和無癥狀攜帶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種體液(如精液、子宮陰道分泌物、唾液、淚水、乳汁和尿液)中,均具有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1.性接觸。這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歐美地區(qū)以同性和雙性戀為主,約占73~80%,異性戀僅占2%左右。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qū)則以異性戀傳播為主,占20~70%。由于異性戀傳播比同性戀傳播涉及面要廣泛得多,故對社會人群威脅更大。 2.通過血液傳播。藥癮者感染發(fā)病的占艾滋病總數(shù)17%左右,系通過共用污染少量血液的針頭及針筒而傳播。輸血和血液制品如第Ⅷ因子等亦為重要傳播途徑。 3.母嬰傳播。亦本病重要傳播途徑。感染本病孕婦在妊娠期間(經(jīng)胎盤)、分娩過程中及產(chǎn)后哺乳傳染給嬰兒。 4.其它途徑。醫(yī)護人員護理艾滋病人時,被含血針頭刺傷或污染破損皮膚傳染,但僅占1%。應用病毒攜帶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受精亦可傳染。密切的生活接觸亦有傳播可能。 |
潛伏期和傳染期 |
本病潛伏期較長,感染病毒后需2~10年才發(fā)生以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為特征的艾滋病。 |
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同性戀和雜亂性交者、藥癮者、血友病患者以及HIV感染者的嬰兒為本病的高危人群。此外遺傳因素可能與發(fā)病亦有關系,艾滋病發(fā)病者以HLADR5型為多。 |
流行特征 |
本病于1981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美國,但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在非洲中部1959年保存至今的血清中已有此病抗體。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各大洲均有病例發(fā)生。其中以美國流行最嚴重,其次是非洲和歐洲。亞洲地區(qū)日本、東南亞和我國香港、臺灣也有病例發(fā)生。近年來我國大陸已有數(shù)百人血清HIV抗體陽性,并有少數(shù)病例發(fā)病死亡。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目前世界上HIV感染者500~1000萬人,在142個國家中艾滋病患者已達13萬人以上,并以每6~10個月遞增一倍的速度增加。艾滋病人和無癥狀攜帶者之比約為5:100,發(fā)病年齡以20--50歲青壯年居多,男女之比在歐美約為14:1,在非洲男女患者大致相等。 |
治療和預后 |
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可試用以下方法: (一)抗病毒治療。可試用疊氮脫氧胸苷(AZT)、蘇拉明(suramine)、磷甲酸鈉、病毒唑、銻鎢酸銨(HPA-23)、α-干擾素、袢霉素(ansamycin)等。目前國外唯一獲準使用的為AZT,本藥為逆轉(zhuǎn)錄酶抑制劑,可口服和靜滴,有延長壽命效果,副作用較少。 (二)重建或增強免疫功能。可用骨髓移植、同系淋巴細胞輸注、胸腺植入等免疫重建療法。亦可用白細胞介素-2、胸腺素、異丙肌苷等提高免疫功能。 (三)合并癥冶療。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可采用戊烷脒或復方新諾明,或二藥聯(lián)合應用;隱孢子蟲可用螺旋霉素;弓形體病可用乙胺嘧啶和磺胺類;鳥分枝桿菌病可用袢霉素與氯苯吩嗪聯(lián)合治療;巨細胞病毒感染可用丙氧鳥苷;卡氏肉瘤可用阿霉素、長春新堿、博萊霉素等,亦可同時應用干擾素治療。 (四)中醫(yī)中藥。中醫(yī)中藥辯證論治及針炙治療,可使病情有所好轉(zhuǎn),值得進一步研究。 AIDS的預后:AIDS病死率很高。平均存活期12—18個月。同時合并卡波西肉瘤及肺孢子菌肺炎者病死率最高。病程1年病死率50%,3年為80%,5年幾乎全部死亡。合并丙型肝炎者預后差。 |
預防 |
(一)管理傳染源 加強國境檢疫,禁止HIV感染者入境。隔防病人及無癥狀攜帶者,對患者血液、排泄物和分泌物進行消毒處理。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 (二)切斷傳播途徑 加強衛(wèi)生宣教,取締娼妓,禁止各種混亂的性關系,嚴禁注射毒品。限制生物制品特別是凝血因子Ⅷ等血液制品進口;防止患者血液等傳染性材料污染的針頭等利器刺傷或劃破皮膚。推廣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嚴格婚前檢查,限制HIV感染者結(jié)婚。已感染的育齡婦女,應避免妊娠、哺乳。 (三)保護易感人群 HIV抗原性多肽疫苗及基因疫苗正研究之中,距大規(guī)模臨床應用為時尚遠。因此目前主要措施應加強個人防護,并定期檢查。加強公用醫(yī)療器械和公用生活物品的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