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索引: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互動交流 > C

萊姆病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簡稱
    萊姆病
 
法定傳染病類型
    非法定傳染病
 
感染類型
    螺旋體感染
 
概述
    萊姆病(lyme diseade)是一種由伯氏疏螺旋體所引起,經硬蜱為主要傳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表現為慢性炎癥性多系統損害,除慢性游走性紅斑和關節炎外,還常伴有心臟損害和神經系統受累等癥狀。
 
分期或分型
    此期少數患者可有慢性神經系統損害及慢性萎縮性肢端皮炎的表現。
 
傳染源
    貯存宿主為嚙類動物和蜱類,患病和帶菌動物是傳染源。
 
傳播途徑
    本病的傳播媒介為多種硬蜱如丹明尼硬蜱(Ixodes dammini)、太平洋硬蜱(Ixodes pacificus)、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及全溝硬蜱(Ixodes persalcatus)等。人因被攜帶螺旋體的硬蜱叮咬而感染。
 
潛伏期和傳染期
    潛伏期3~32天,平均7天左右。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見于進入或居住于林區及農村的人群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廣泛,遍及世界五大洲,但以美國及歐美各國為多。我國黑龍江、新疆、吉林及河南等省區亦有本病發生的報告。發病季節為5-9月份。
 
臨床表現
    特征性的慢性游走性紅斑以及在皮膚病變后出現神經、心臟或關節受累癥狀;
 
治療和預后
    對一期病人,首選四環素,成人250mg/次,一日四次。亦可用青毒素或紅霉素治療。對二、三期病人,可采用大劑量青霉素治療。成人靜脈滴注青霉素G2000萬單位,每日一次,連用10天,或芐星青霉素G240萬單位,每周一次肌注,用藥3周。亦可用頭孢噻肟三嗪1~2g/天,療程2周。對有心臟損害者,可加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未經治療的病例多逐漸進入慢性階段 出現神經系統異常 眼損傷 皮膚損害及關節損傷等并發癥和后遺癥  
多數預后好 少數嚴重病例預后差  嚴重的病變可以致死  
10%的患者因關節炎反復發作可轉為慢性關節炎 引起軟骨和骨的糜爛 少數病例可發生骨髓炎 脂膜炎或肌炎
 
預防
    加強個人防護及滅蜱、滅鼠。
?

黑公網安備 23011002000081號


寒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