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簡稱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
法定傳染病類型 |
非法定傳染病 |
感染類型 |
病毒感染 |
概述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發熱,咽喉炎,淋巴結腫大,外周血淋巴細胞顯著增多并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感染后體內出現抗EBV抗體。 |
分期或分型 |
無分期或分型 |
傳染源 |
帶毒者及病人為本病的傳染源。健康人群中帶毒率約為15%。 |
傳播途徑 |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復后15~20%可長期咽部帶病毒。經口鼻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也可經飛沫及輸血傳播。 |
潛伏期和傳染期 |
潛伏期5~15天,一般為9~11天。 |
人群易感性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兒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見。6歲以下幼兒患本病時大多表現為隱性或輕型發病。15歲以上感染則多呈典型發病。病后可獲持久免疫,第二次發病不常見。 |
流行特征 |
本病分布世界各地,多呈散發性,也可引起流行。全年均有發病,以晚秋至初春為多。本病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6歲以下兒童多呈隱性或輕型感染,15歲以上感染后多出現典型癥狀,35歲以上患者少見。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力。 |
臨床表現 |
起病急緩不一。約40%患者有前驅癥狀,歷時4~5天,如乏力、頭痛、納差、惡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癥狀雖多樣化,但大多數可出現較典型的癥狀。 (一)發熱 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間。熱型不定。熱程自數日至數周,甚至數月。可伴有寒戰和多汗。中毒癥狀多不嚴重。 (二)淋巴結腫大 見于70%的患者。以頸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腋下及腹股溝部次之。直徑1~4cm,質地中等硬,分散,無明顯壓痛,不化膿、雙側不對稱等為其特點。消退需數周至數月。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引起腹痛及壓痛。 (三)咽痛 雖僅有半數患者主訴咽痛,但大多數病例可見咽部充血,少數患者咽部有潰瘍及偽膜形成,可見出血點。齒齦也可腫脹或有潰瘍。喉和氣管的水腫和阻塞少見。 (四)肝脾腫大 僅10%患者出現肝腫大,肝功能異常者則可達2/3。少數患者可出現黃疸,但轉為慢性和出現肝功能衰竭少見。50%以上患者有輕度脾腫大,偶可發生脾破裂。檢查時應輕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 約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現多形性皮疹,為淡紅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樣、猩紅熱樣、蕁麻疹樣皮疹,多見于軀干部,一周內隱退,無脫屑。 (六)神經系統癥狀 見于少數嚴重的病例。可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周圍神經根炎等。90%以上可恢復。 病程多為1~3周,少數可遷延數月。偶有復發,復發時病程短,病情輕。本病預后良好,病死率僅為1~2%,多系嚴重并發癥所致。 |
治療和預后 |
本病無特異性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當并發細菌感染時,如咽部、扁桃體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選用青霉素G、紅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認為使用甲硝唑(滅滴靈)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用于重癥患者,如咽部、喉頭有嚴重水腫,出現神經系統并發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癥狀,消除炎癥。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1.西醫藥治療 (1)高熱病人酌情補液。 (2)休克者給予補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藥物治療。 (3)出血者給予止血藥物。 (4)腦水腫者給予甘露醇脫水。 2.中醫藥治療 (1)發熱期:惡寒商熱,頭身疼痛,嘔吐腹瀉,舌紅苔黃膩,脈浮數或濡數。治法:解表清氣,化濕清熱。 (2)出疹期及出血:高熱煩渴,斑疹外發,皮膚淤斑淤點,便血,嘔葉腹痛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3)休克期:面白肢冷,煩躁不安,體溫下降,血壓下降,脈細弱。治法:益氣固脫。 (4)恢復期:倦怠無力,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舌淡,脈細。治法:健脾和胃,益氣養陰。 在急性期若無其它臟器嚴重損害,預后會十分良好。主要病癥在2-4周內消失后即逐漸恢復。EBV二次感染者尚未見文獻報導(Alain)。在恢復期內有疲倦不適、全身虛弱可能時重時輕,持續數周或數月,這是常見的困擾,甚至亦有持續一年至數年。但是,至今尚不能證明EBV感染與慢性疲勞綜合征有何關系。 |
預防 |
目前尚無有效預防措施。急性期患者應進行呼吸道隔離。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應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癥可長達數月,故病后至少6個月不能參加獻血。疫苗尚在研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