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斑疹傷寒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簡稱 |
地方性斑疹傷寒也稱鼠型斑疹傷寒 |
法定傳染病類型 |
丙類 |
感染類型 |
立克次體病 |
概述 |
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 typhus)也稱鼠型斑疹傷寒(murine typhus),乃鼠蚤媒介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與流行型斑疹傷寒近似,但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 |
分期或分型 |
無分期或分型 |
傳染源 |
家鼠如褐家鼠、黃胸鼠等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循環流行。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才吮人血而使人受染。因曾在虱體內分離到莫氏立克次體,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為傳染源而傳播本病。 |
傳播途徑 |
鼠蚤吮吸病鼠血時,病原體隨血進入蚤腸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體且可在蚤體長期存在。當受染蚤吮吸人血時,同時排出含病原體的蚤糞和嘔吐物于皮膚上,立克次體可經抓破處進入人體;或蚤被打扁壓碎后,其體內病原體也可經同一途徑侵入。進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飲食也可得病,干蚤糞內的病原體偶可成為氣溶膠,經呼吸道或眼結膜而使人受染。螨、蜱等節肢動物也可帶有病原體,而成為傳病媒介的可能。 |
潛伏期和傳染期 |
潛伏期6~14日,平均12日。 |
人群易感性 |
人群對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某些報告中以小學生和青壯年發病者居多。得病后有較強而持久的免疫力,對普氏立克次體感染也具相當免疫性。 |
流行特征 |
本病多發生在寒冷地區,冬春季發病較多,因天冷衣服少換洗,有利于虱的孳生及活動。戰爭、饑荒、貧困及不良的衛生條件等,均易引起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
臨床表現 |
癥狀,體征及臨床經過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病情輕、病程短。發熱為稽留熱或弛張熱型,體溫一般為38~40℃,持續6~14日,最短4日,最長25日。皮疹少,多為充血性,約1/4~1/3病例可無皮疹,1/2~2/3的病例有脾腫大。神經系統癥狀較輕,大多僅有頭暈、頭痛、部分可有失眠、聽力減退等。但煩躁不安、譫妄或昏睡、昏迷等少見。可有心動過緩或輕度低壓血壓。 大多急驟起病,少數有1~2天的前驅癥狀如疲乏、納差、頭痛等。呈稽留或弛張熱,于病程第1周達高峰,一般在39℃左右,伴全身酸痛、顯著頭痛、結膜充血等,部分病例有關節痛而影響行動,頭痛常可由眶后痛所致。熱程一般為9~14天,大多漸退。 約50%~80%患者出現皮疹,多見于第4~7病日。初發生于胸腹,24h內遍布背、肩、臂、腿等處,臉、頸、足底、手掌一般無疹。開始為斑疹,粉紅色,直徑1~4mm,按之即退;繼成斑丘疹,色暗紅,按之不即消失。疹于數日內消退。極少數病例的皮疹呈出血性。 中樞神經系癥狀除頭痛、頭暈、失眠、聽力減退、煩躁不安等外,腦膜刺激征、譫妄、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均屬偶見。咳嗽見于過半數病例,肺底偶聞羅音,部分患者訴咽痛和胸痛。大多有便秘,惡心、嘔吐、腹痛等也有所見。黃疸在某些系列中的發生率較高,但均屬輕度;脾腫大見于過半數病例,肝腫大者較少。心肌很少受累,偶可出現心動過緩。并發癥以支氣管炎最多見,支氣管肺炎偶有發生。其他并發癥有腎功能衰竭。 |
治療和預后 |
(一)一般治療。臥床休息,保證足夠水分及熱量,做好護理,防止并發癥。 (二)病原治療。可用多西環素,成人每日0.2—0.3g,頓服或分2次服用,小兒用量酌減。若合用甲氧芐啶療效更好,成人每日0.2—0.4g,分2次服用。治療需持續至體溫正常后2—3天。發病后1—2天即進行治療的患者可出現復發,因患者沒有產生獲得性免疫來抑制殘余立克次體的增殖,成人患者也可選擇喹諾酮類藥物進行治療。 (三)對癥治療。劇烈頭痛等神經系統癥狀明顯時,可用止痛鎮靜藥;毒血癥癥狀嚴重者,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預后良好,經多西環素、氯霉素等及時治療后很少死亡。 |
預防 |
應采用滅虱為中心的綜合措施,滅虱是控制流行及預防發生本病的關鍵。 (一) 管理傳染源。及時發現、早期隔離、正確治療患者和醫學觀察密切接觸者21天為原則。管理對象均應剃發、更衣和洗澡,剃下的頭發燒掉,衣服消毒滅虱。不能剃發者,可用10%百部煎液滅虱。 (二) 切斷傳播途徑。防虱、滅虱是關鍵。可用熱、濕熱或煮沸等方法滅虱,溫度在85攝氏度以上30分鐘;也可用敵敵畏及敵百蟲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及換衣。 (三) 提高人群免疫力。應對疫區居民及新人疫區人員注射疫苗,常用雞胚或鼠肺滅活疫苗,皮下注射2次;也可用減毒E株活疫苗,注射1次,免疫效果維持5年。人工免疫只能減輕病情,不能完全阻止發病,故無法代替滅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