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病
時間:2024-07-26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簡稱 |
蛔蟲病 |
法定傳染病類型 |
非法定傳染病 |
感染類型 |
蠕蟲感染 |
概述 |
蛔蟲病是由似蚯蚓蛔線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所引起的傳染病。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除腸蛔蟲癥外,還可引起膽道蛔蟲癥、蛔蟲性腸梗阻等嚴重并發癥。 |
分期或分型 |
無分期或分型 |
傳染源 |
人是蛔蟲的唯一終宿主,蛔蟲病人是唯一傳染源。 |
傳播途徑 |
1、糞 — 口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 感染性 蟲 卵通過污染食物、飲水而經口 進入 人 體消化道致染。 2、吸入附在塵土上的蛔蟲卵,經鼻咽部進入消化道也可致染。 隨地大小便、用新鮮人糞施肥是造成蛔蟲卵污染環境及農作物、瓜果蔬菜的重要因素。 |
潛伏期和傳染期 |
潛伏期7—9日。 |
人群易感性 |
人對蛔蟲普遍易感。兒童在地上游戲或爬行、吸吮手指,故易感染。3—10歲年齡組感染率最高。在各民族中佤族的蛔蟲感染率最高。在使用未經無害化處理人糞施肥的農村地區,人口感染率可達50%以上。感染率無性別差異。有生食蔬菜習慣者容易被感染。本病以散發為主,但有時可發生集體感染,近來的研究發現,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現象。 |
流行特征 |
蛔蟲病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疾病,我國地理分布極廣,人群感染蛔蟲的季節與當地的氣候、生產和生活活動密切相關,除冬季外一般均能引起傳播,以7、8月份最高。地區分布農村高于城市,與當地糞便污染環境及衛生水平差有關。年齡分布兒童高于成人,無性別差異。 |
臨床表現 |
小腸有少數蛔蟲寄生時,一般不產生癥狀,稱為蛔蟲感染。兒童、體弱及營養不良者出現癥狀機會較多。 |
治療和預后 |
1、病原治療。可用枸椽酸哌嗶嗪,成人量3g,兒童75~150mg/kg/日,總量< 3g/日,晚上一次頓服,連用2天。或選用左旋咪唑、甲苯咪唑等進行驅蟲治療,應注意藥物副作用的防治及服藥禁忌證。 |
預防 |
廣泛開展普查普治,搞好衛生宣傳教育,提高群眾防病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同時應加強糞便管理,保護飲用水的清潔,以減少傳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