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索引: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互動交流 > H

蛔蟲病

時間:2024-07-26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簡稱
蛔蟲病
 
法定傳染病類型
非法定傳染病
 
感染類型
蠕蟲感染
 
概述

    蛔蟲病是由似蚯蚓蛔線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所引起的傳染病。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除腸蛔蟲癥外,還可引起膽道蛔蟲癥、蛔蟲性腸梗阻等嚴重并發癥。

 
分期或分型
   無分期或分型
 
傳染源
    人是蛔蟲的唯一終宿主,蛔蟲病人是唯一傳染源。
 
傳播途徑
    1、糞 — 口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 感染性 蟲 卵通過污染食物、飲水而經口 進入 人 體消化道致染。
    2、吸入附在塵土上的蛔蟲卵,經鼻咽部進入消化道也可致染。
隨地大小便、用新鮮人糞施肥是造成蛔蟲卵污染環境及農作物、瓜果蔬菜的重要因素。
 
潛伏期和傳染期
    潛伏期7—9日。
 
人群易感性

    人對蛔蟲普遍易感。兒童在地上游戲或爬行、吸吮手指,故易感染。3—10歲年齡組感染率最高。在各民族中佤族的蛔蟲感染率最高。在使用未經無害化處理人糞施肥的農村地區,人口感染率可達50%以上。感染率無性別差異。有生食蔬菜習慣者容易被感染。本病以散發為主,但有時可發生集體感染,近來的研究發現,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現象。

 
流行特征

    蛔蟲病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疾病,我國地理分布極廣,人群感染蛔蟲的季節與當地的氣候、生產和生活活動密切相關,除冬季外一般均能引起傳播,以7、8月份最高。地區分布農村高于城市,與當地糞便污染環境及衛生水平差有關。年齡分布兒童高于成人,無性別差異。

 
臨床表現

    小腸有少數蛔蟲寄生時,一般不產生癥狀,稱為蛔蟲感染。兒童、體弱及營養不良者出現癥狀機會較多。
    1、幼蟲移行癥。主要見于吞食大量感染期卵的患者,約一周后出現發熱、咳嗽、胸悶、氣緊、咯痰等,部分病人可出現胸痛、咯血痰、哮喘樣發作、呼吸困難、紫紺。體檢肺部有干、濕性羅音,肝臟腫大等。部分患者有皮膚搔癢、蕁麻疹、顏面浮腫等過敏反應表現。X線檢查,兩肺門陰形增深,肺野內有點狀、絮狀或片狀陰影。上述癥狀多在1~2周左右自行消失。
    2、腸蛔蟲病。成蟲寄生于小腸內引起。常見有多食、厭食、偏食或異嗜癥及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以臍周陣發性隱痛最常見,常突然發作之后自行緩解,與飲食無關。腹部可觸及條索狀物,部分病人可出現煩燥、易怒、夜間磨牙。重者出現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癥狀。頑固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及低熱亦可出現。

 
治療和預后

    1、病原治療。可用枸椽酸哌嗶嗪,成人量3g,兒童75~150mg/kg/日,總量< 3g/日,晚上一次頓服,連用2天。或選用左旋咪唑、甲苯咪唑等進行驅蟲治療,應注意藥物副作用的防治及服藥禁忌證。
    2、并發癥治療。針對其并發癥的不同,給予解痙止痛、驅蟲、抗感染及支持療法,對完全性腸梗阻或腸穿孔、腹膜炎的病人應予手術治療。
廣泛給易感人群投藥以降低感染是比較可行的方法,但蛔蟲病的感染率極高,應隔3—6月再給藥。

 
預防

    廣泛開展普查普治,搞好衛生宣傳教育,提高群眾防病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同時應加強糞便管理,保護飲用水的清潔,以減少傳染。

?

黑公網安備 23011002000081號


寒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