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熱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簡稱 |
回歸熱 |
法定傳染病類型 |
非法定傳染病 |
感染類型 |
螺旋體感染 |
概述 |
回歸熱是由回歸熱螺旋體經蟲媒傳播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點為周期性高熱伴全身疼痛、肝脾腫大和出血傾向,重癥可有黃疸。根據傳播媒介不同,可分為虱傳回歸熱(流行性回歸熱)和脾傳回歸熱(地方性回歸熱)兩種類型。 |
分期或分型 |
根據傳播媒介不同,可分為虱傳回歸熱(流行性回歸熱)和脾傳回歸熱(地方性回歸熱)兩種類型。 |
傳染源 |
虱傳回歸熱的唯一傳染源是病人;蜱傳回歸熱的主要傳染源是鼠類,病人亦可為傳染源。 |
傳播途徑 |
虱傳回歸熱的傳播以體虱和頭虱為傳播媒介。蜱傳回歸熱的傳播媒介為不同種類的軟蜱。蜱可終身攜帶螺旋體。并可經卵傳代。故蜱不僅是傳播媒介,也是病原體的貯存宿主。 |
潛伏期和傳染期 |
虱傳型回歸熱潛伏期2~14天,平均7~8天,起病大多急驟;蜱傳型回歸熱潛伏期4~9天。 |
人群易感性 |
男女老幼均易感。病后免疫力不持久。兩型回歸熱之間無交叉免疫。 |
流行特征 |
虱傳回歸熱分布于世界各地,流行季節為冬、春季,我國在建國以后少有該病報道。蜱傳回歸熱散發于世界各地的局部地區,發病季節以春、夏季的4—8月為多,我國主要見于新疆、山西等地。 |
臨床表現 |
(一)虱傳型回歸熱:潛伏期2~14天,平均7~8天,起病大多急驟,始以畏寒、寒戰和劇烈頭痛,繼之高熱,體溫1~2天內達40℃以上,多呈稽留熱,少數為弛張熱或間歇熱。 頭痛劇烈,四肢關節和全身肌肉酸痛。回歸發作多數癥狀較輕,熱程較短,經過數天后又退熱進入第二個間歇期。一個周期平均約2周左右。以后再發作的發熱期漸短,而間歇期漸長,最后趨于自愈。 (二)蜱傳型回歸熱:潛伏期4~9天,臨床表現與虱傳型相似,但較輕,熱型不規則,復發次數較多,可達5~6次。蜱咬部位多呈紫紅色隆起的炎癥反應,局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黃疸、神經癥狀均較虱傳型為少,但皮疹較多。 |
治療和預后 |
(一)一般治療及對癥治療 高熱護理,流質飲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毒血癥狀嚴重者可酌用激素。有出血傾向時可用安絡血、維生素K等。高熱驟退時易發生虛脫及循環衰竭,應注意觀察,及時處理。 (二)病原治療 首選四環素族抗生素。常用四環素,每日2g,分4次服,療程7~10天,亦可用強力霉素100mg頓服。氯霉素、鏈霉素及青霉素(后者對虱傳型有效,蜱傳型有耐藥株且不能殺滅腦內螺旋體)亦可應用,但療效不及四環素族。 在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須防止發生赫氏反應,如有發生,可用激素、強心及升壓藥物。 預后取決于治療的早晚、患者的年齡、有無嚴重并發癥等。及時治療者病死率介于2%—6%之間。 |
預防 |
虱傳型回歸熱的預防應注意隔離患者,并徹底滅虱。熱退后需繼續觀察15日。接觸者亦應徹底滅虱,必要時口服強力霉素100mg預防發病。蜱傳型回歸熱應滅蜱、滅鼠。滅蜱可用馬拉硫磷或敵敵畏噴灑,滅鼠可用藥物毒殺及捕打等方法。在疫區執行任務時應注意個人防護,必要時口服強力霉素或四環素預防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