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熱病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簡稱 |
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 |
法定傳染病類型 |
丙類 |
感染類型 |
原蟲感染 |
概述 |
由于白蛉叮咬而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無鞭毛體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器官的巨噬細胞內,常引起全身癥狀,如發熱、肝脾腫大、貧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膚上常有暗的色素沉著,并有發熱,故又稱Kala-azar,即黑熱的意思。因其致病力較強很少能夠自愈,如不治療常因并發病而死亡。 |
分期或分型 |
無分期或分型 |
傳染源 |
主要是病人及病犬,少數野生動物亦可為傳染源。不同地區傳染源不同。一般城市平原地區以病人為主要傳染源。在鄉村丘陵山區病犬為主要傳染源。在邊遠荒漠地區,野生動物為主要傳染源。 |
傳播途徑 |
中華白蛉是我國黑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主要通過白蛉叮咬傳播。其他也可經輸血、皮膚或口腔黏膜破損,或母嬰之間傳播。 |
潛伏期和傳染期 |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3-5個月,起病常緩慢。 |
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力。 |
流行特征 |
本病分布較廣,中國、印度、孟加拉、西亞、地中海地區、東非及拉丁美洲有發現。我國流行于長江以北17個省市自治區。因起病緩慢,發病無明顯季節性。10歲以內兒童多見,男性較女性多見。農村較城市多發。 |
臨床表現 |
早期發熱為主要癥狀,起病緩慢,癥狀輕而不典型,長期不規則發熱,約1/2~1/3病例呈雙峰熱型,即1日內有2次體溫升高(升降幅度超過1攝氏度)。其它熱型可類似傷寒、結核、瘧疾或波浪熱(即布魯氏桿菌病)。發熱早期多持續3~5周后消退,數周后可再度升高,如此復發與間歇相交替,可持續一年以上。發熱時可伴畏寒、盜汗食欲不振、乏力,頭昏等癥狀。發熱雖持續較久,但仍能堅持一般勞動,是其特征。 病后3~6月典型癥狀逐漸明顯,長期不規則發熱,乏力、納差、消瘦和咳嗽等。可因貧血出血心悸、氣短及貧血貌,重癥可出現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因小板減少等因素可有鼻衄、牙齦出血等出血傾向。脾臟呈進行性腫大,自2~3病周即可觸及,質地柔軟,以后隨病期延長脾腫逐漸明顯且變硬,半年可平臍,年余可達盆腔,若脾內栓寒或出血,則可引起脾區疼痛和壓痛,有時可聞及摩擦音。肝臟腫大稍晚,較脾腫輕,偶見黃疸和腹水,淋巴結呈輕、中度腫大,無明顯壓痛。 晚期患者(發病1~2年后)可因長期發熱營養不良,極度消瘦,致使患兒發育障礙。病情加重后皮膚有色素沉著,偶至肝硬化。亦可因脾功亢進,抵抗力降低,常并發肺炎、粒細胞缺乏癥、敗血癥等。此外,尚有皮膚型和淋巴結型黑熱病等,均可于病變部位找到利杜體。 |
治療和預后 |
(一)一般對癥治療。休息與營養,以及針對并發癥給予輸血或輸注粒細胞、抗感染等。 (二)病原治療。首選葡萄糖酸銻鈉,總劑量成人<90~130mg/kg,兒童150~200mg/kg,分6次,每日1次,靜脈或肌肉注射。療效迅速而顯著,副作用少。病情重危或有心肝疾患者慎用或改用3周療法。對銻劑無效或禁忌者可選下列非銻劑藥物:1.戊烷脒(pentamidine):劑量為4mg/kg/次,新鮮配制成10%溶液肌肉注射,每日或間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治愈率70%左右。2.二性霉素B:銻劑和戊烷脒療效不佳時可加用,每日劑量自0.1mg/kg開始,逐漸遞增至1.0mg/kg,或間日靜脈緩滴,總劑量成人為2.0.本品對腎臟等臟器毒性大,宜并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若出現蛋白尿即應停藥。 (三)脾切除。巨脾或伴脾功亢進,或多種治療無效時應考慮脾切除。術后再給予病原治療,治療1年后無復發者視為治愈。 患者經特效藥物治療后,痊愈率較高,一般不會再次感染,可獲得終生免疫。 |
預防 |
1、治療病人、控制病犬。對病犬進行捕殺。但對丘陵山區犬類的管理確有一定困難,需尋找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2、滅蛉、防蛉。在平原地區采用殺蟲劑室內和畜舍滯留噴灑殺滅中華白蛉。在山區、丘陵及荒漠地區對野棲型或偏野棲型白蛉,采取防蛉、驅蛉措施,以減少或避免白蛉的叮刺。 3、至于自然疫源型流行區的疫源地分布和保蟲宿主等問題仍有待查清,其防治對策也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