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索引: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互動交流 > J

脊髓灰質炎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簡稱
    脊灰
 
法定傳染病類型
    乙類
 
感染類型
    病毒感染
 
概述
    脊髓灰質炎(簡稱脊灰)系由脊灰病毒引起,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人受該病毒感染后多數沒有癥狀,為亞臨床型經過,約1%-1‰的感染者出現急性單側性(或雙側的)弛緩性麻痹。因本病多發生在兒童時期,故俗稱為小兒麻痹癥。發生麻痹癥的兒童多數留下跛行,終身致殘。
 
分期或分型
    在出現癥狀者中可分為頓挫型、無癱瘓型和癱瘓型。癱瘓型占全部感染者的1%~2%。典型癱瘓病人的病程可分為前驅期、癱瘓前期、癱瘓期、恢復期及后遺癥期。
 
傳染源
    為病人及無癥狀帶病毒者。后者及無癱瘓型病人不易被發現,且人數眾多,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
    病毒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手、用具、水和食物等,經口攝入為主要傳播途徑。病初病人咽部分泌物可排出病毒,故亦可經飛沫傳播,但為時短暫。
 
潛伏期和傳染期
    病毒由口進入胃腸道,潛伏期為3~35天,一般7~14天。90%以上呈隱性感染,病人可無癥狀,但可從鼻咽部及糞便中排出病毒,并可產生特異性抗體。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1~5歲兒童為多。感染后對同型病毒可獲持久免疫力,對異型病毒的免疫力弱。
 
流行特征
    脊灰呈全球性分布,溫、熱帶的發病比嚴寒地區為多,歷史上在公元前的古希臘早有本病記載,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世界各國曾有流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成功地研制了疫苗以后,本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鑒于脊灰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人,除靈長類動物可以感染外,無其他宿主或媒介昆蟲,故只要做好人群的疫苗免疫接種工作有可能消滅本病。因此1988年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目標要求在2000年全球消滅脊灰。
    我國脊灰在無疫苗預防的年代是一種常見病,解放前無發病專率記載,解放后自將脊灰列入傳染病報告以來,最多的一年報告發病人數為1964年的4萬余例。但在疫苗推廣應用后,發病率從六十年代的每年萬例左右降至七十年代每年數千例。在提高常規免疫接種率的同時,1993年以來開展全國免疫日為形式的強化免疫活動,從1994年10月以后我國未再發現由脊灰本土野毒引起的病例,在全球消滅脊灰的進程中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臨床表現
    1.無癥狀性感染:表現有輕度疲倦或無任何癥狀,這占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數。
    2.頓挫型(流產型)脊髓灰質炎:病人只有輕度發熱、疲倦、嗜睡或伴以頭痛、惡心、嘔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癥狀。病人在數天內可完全恢復,這類病人不易正確診斷。
    3.無菌性腦膜炎(非癱瘓型脊髓灰質炎):開始的癥狀與頓挫型相似,繼之或痊愈數日,或好轉數日或相繼出現背痛,頸部強直等腦膜刺激癥狀。病日持續2~10天,一般預后良好。病人腦脊液壓力正常或稍高,淋巴細胞稍有增加,總細胞數在10~500/ml,蛋白質濃度稍有升高或正常,糖含量在正常范圍。由脊灰病毒引起的無菌性腦膜炎與因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無菌性腦膜炎,需以特異性血清學或病毒學檢測才能鑒別。
    4.癱瘓型脊髓灰質炎: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后僅1%或更少的感染者發展為癱瘓型脊髓灰質炎,部分病人可以發現有雙相的病程,即開始出現發熱等一般輕度癥狀,數日后癥狀消失,以后又出現麻痹。主要是由于下運動神經元受損害而出現肌肉松弛性癱瘓,表現可單側或雙側,下肢或上肢肌肉無力,癱瘓,肢體溫度低于正常。如病毒侵襲腦干則可發生共濟失調或非癱瘓性肌肉疼痛。肌肉癱瘓在開始幾天內發展很快,繼之停留在這一水平,恢復較慢,需要6個月或更長時間,相當多數留下跛行的后遺癥。
 
治療和預后
    脊灰尚無特效的治療,以對癥療法處理。
    發病初期:臨床休息直至熱退后一周,避免肌肉注射和手術以免癱瘓的發生或加重,肌肉疼痛者可應用止痛劑。
    已發生麻痹者:將麻痹肢體置于功能位置,給以神經細胞的營養藥物如維生素B1、B12和其他有益于神經細胞的藥物,如地巴唑等。
    對延髓麻痹者,注意防止呼吸道內分泌物的阻塞,必要時可做氣管切開,呼吸肌麻痹者可使用人工呼吸器。
    在麻痹癥狀停止發展后,對癱瘓肢體進行按摩,同時可開展理療和針炙。
    殘留麻痹畸形者可酌情進行外科矯形手術。
 
預防
    1.健康教育:
    脊灰在我國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嚴重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一旦發病除部份死亡,多數留下跛行,終身殘廢。本病沒有特效藥治療,但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供預防,只要口服三次疫苗,并輔以強化免疫能有效保獲兒童不得脊灰,進而可以消滅本病。
    2.免疫接種:
    有二種脊灰疫苗可供使用,脊灰減毒活疫苗和脊灰滅活疫苗,前者口服有效,后者注射免疫。全球通過疫苗的免疫接種,已有效地在美洲地區、西太平洋地區阻斷了脊灰野毒的傳布,成為無脊灰病例的地區。
    我國目前廣泛使用的是本國生產的脊灰減毒活疫苗,由I、II、III型病毒混合而成。推行的免疫程序是嬰兒生后2、3、4月齡各服一次,于4歲時加服一次。為提高免疫復蓋率達到消滅脊灰的目的,從1993年起實行了每年2輪對4歲以下兒童普服的全國強化免疫。
    I、II、III型混合減毒活疫苗由減毒的活病毒組成,對健康兒童無致病性,但口服后活疫苗病毒仍能在機體增殖,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一旦疫苗中病毒滅活,就不能達到免疫的效果,故活疫苗的運輸和保存一定要在4℃-8℃或更低溫度的環境中冷藏運輸。活疫苗病毒在-20℃以下能保存2年以上。
    服苗時應用冷開水吞服,服苗后半小時內不宜飲熱開水,以免影響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

黑公網安備 23011002000081號


寒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