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性疾病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精神性疾病 |
概述 |
精神性疾病是指由于各種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的不良因素導致大腦功能障礙,出現以精神活動功能減退或紊亂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
分期或分型 |
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心因性精神障礙、神經癥、精神發育遲滯。 |
流行特征 |
據WHO估計,全球約有4.5億人患有精神性疾病,占全球疾病負擔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殘缺的疾病中有5個屬于精神障礙。我國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約有1600萬人,還有約600萬癲癇患者。神經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的20%。此外,兒童、青少年、婦女、老年人和受災人群的各類精神和行為問題,也不容忽視。國內外研究都提示,心理與行為問題增長的趨勢還將繼續。根據WHO的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1/4。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增多,競爭壓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結構變化明顯、老年性癡呆和抑郁、藥品濫用、自殺和重大災害受災人群心理危機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呈上升趨勢。 |
危險因素 |
(一)遺傳因素 在幾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中,如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及某些類型的精神發育遲滯等,都有遺傳傾向。 (二)素質因素 1.軀體素質 軀體素質方面主要指不同的體型,身體的強壯程度,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對體力、精力消耗的耐受力及對疾病的易感性等。 2.精神素質 心理素質方面主要指性格特點。精神疾病的發生與患者病前性格特點有關。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癥多見于內向性格,躁狂抑郁癥多見于外向性格者。 (三)理化、生物因素 1.理化因素 各種機械性損傷如顱腦外傷、以及高溫中暑、放射性損傷和各種中毒均可直接或間接低損傷腦組織,引起精神障礙。 2.生物因素 從胚胎起,宮內宮外細菌、病毒等感染時,人體內可出現一系列變化而影響腦功能,引起精神障礙,病變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時,可直接損害腦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引起較嚴重的精神異常。 (四)社會心理因素 1. 社會環境因素 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上升,其他如酒精中毒、藥物依賴引起的精神障礙也以城市多見,而精神發育遲滯則農村高于城市。 2. 心理因素 即一般人說的精神刺激或精神創傷。急劇強烈的精神刺激可引起強烈的精神震蕩,出現心理與生理應激反應,可直接引起精神障礙的發生。持久的慢性精神刺激會影響機體正常生理功能,出現心理生理反應,促發心身疾病、神經癥、人格障礙或心因性精神障礙。 (五)機體的功能狀態 疾病發生當時機體所處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例如過度疲勞、婦女月經期、睡眠缺乏、精神持續緊張等不良的功能狀態,易促使精神病發生。 |
臨床表現 |
(一)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
|
預防 |
(一)一級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