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索引: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互動交流 > J

精神性疾病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精神性疾病
 
 
概述

    精神性疾病是指由于各種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的不良因素導致大腦功能障礙,出現以精神活動功能減退或紊亂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精神性疾病泛指所有的精神活動障礙,包括輕性精神功能減退或嚴重的精神紊亂。精神活動(或稱心理活動)是人腦的功能,是人腦在反映客觀事物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復雜的功能活動。精神活動可包括:認識活動(由感覺、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等組成)、情感活動及意志活動。這些活動過程相互聯系,緊密協調,維持著精神活動的統一和完整。在實踐中發揮作用。

 

 
分期或分型
    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心因性精神障礙、神經癥、精神發育遲滯。
 
流行特征
    據WHO估計,全球約有4.5億人患有精神性疾病,占全球疾病負擔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殘缺的疾病中有5個屬于精神障礙。我國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約有1600萬人,還有約600萬癲癇患者。神經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的20%。此外,兒童、青少年、婦女、老年人和受災人群的各類精神和行為問題,也不容忽視。國內外研究都提示,心理與行為問題增長的趨勢還將繼續。根據WHO的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1/4。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增多,競爭壓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結構變化明顯、老年性癡呆和抑郁、藥品濫用、自殺和重大災害受災人群心理危機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呈上升趨勢。
 
危險因素
    (一)遺傳因素 在幾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中,如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及某些類型的精神發育遲滯等,都有遺傳傾向。
    (二)素質因素
    1.軀體素質 軀體素質方面主要指不同的體型,身體的強壯程度,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對體力、精力消耗的耐受力及對疾病的易感性等。
    2.精神素質 心理素質方面主要指性格特點。精神疾病的發生與患者病前性格特點有關。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癥多見于內向性格,躁狂抑郁癥多見于外向性格者。
    (三)理化、生物因素
    1.理化因素 各種機械性損傷如顱腦外傷、以及高溫中暑、放射性損傷和各種中毒均可直接或間接低損傷腦組織,引起精神障礙。
    2.生物因素 從胚胎起,宮內宮外細菌、病毒等感染時,人體內可出現一系列變化而影響腦功能,引起精神障礙,病變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時,可直接損害腦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引起較嚴重的精神異常。
    (四)社會心理因素
    1. 社會環境因素 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上升,其他如酒精中毒、藥物依賴引起的精神障礙也以城市多見,而精神發育遲滯則農村高于城市。
    2. 心理因素 即一般人說的精神刺激或精神創傷。急劇強烈的精神刺激可引起強烈的精神震蕩,出現心理與生理應激反應,可直接引起精神障礙的發生。持久的慢性精神刺激會影響機體正常生理功能,出現心理生理反應,促發心身疾病、神經癥、人格障礙或心因性精神障礙。
    (五)機體的功能狀態
    疾病發生當時機體所處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例如過度疲勞、婦女月經期、睡眠缺乏、精神持續緊張等不良的功能狀態,易促使精神病發生。
 
臨床表現

    (一)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
    病人的精神活動即思維、情感、行為之間互不協調以及精神活動脫離現實環境,表現為“精神分裂”現象。本病多起病于青壯年,病程多遷延,可進行性加重,如不及時治療,有發展為慢性衰退的可能。
    (二)情感性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
    臨床類型包括躁狂癥、抑郁癥、雙相障礙和環性心境障礙。躁狂癥以情感高漲、思維活躍、言語動作增多為主要癥狀;抑郁癥則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言語動作減少為主要癥狀;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具躁狂和抑郁交替發作的臨床特征。此類精神障礙通常有反復發作傾向,環節期精神狀態基本正常,預后一般較好。
    (三)偏執性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
    是一組以系統妄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障礙。這類患者常在中年后騎兵,精神創傷為常見誘因。在不涉及妄想的情況下往往不表現出明顯的精神異常,長期眼花進展而很少出現精神衰退。
    (四)心因性精神障礙
    臨床癥狀和病程經過與創傷性體驗有密切關系。強烈精神刺激對絕大多數的人都引起應激反應,但反應強度與反應持續時間仍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其表現形式也有差別,可出現心因性精神病,神經癥、心身疾病,精神創傷后人格改變,或誘發內源性精神病。該病預后良好,致病因素一旦消除或引起疾病的處境有了改變。給予適當治療,精神狀態即可恢復正常。

 

 

 
預防

    (一)一級預防
    1.通過立法、法律的嚴格執行禁止近親婚配,限制具有遺傳性精神障礙患者結婚與生育,嚴禁吸毒和娼妓。
    2. 積極治療軀體疾病
    3.做好圍產期孕婦保健工作,開設遺傳咨詢門診,堅持常規的產前檢查,防制因遺傳、損傷、感染等各種有害因素引起精神障礙的發生。
    4.大力提倡優生、優育、優教,重視家庭教育,開設幼兒心理衛生課程,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
    (二)二級預防
    1.通過有計劃地向全人群宣傳精神病防治知識,取得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改善社會及家庭對精神病患者不正確的看法,走群眾路線,早發現、早診治、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
    2.首次治療力爭達到完全緩解。
    3.做好好轉病人的心理治療
    4.建立出院病人的長期隨訪制度,堅持維持治療,落實醫療措施,減少復發機會。
    5.動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使病人得到醫療監護和心理支持,消除引起復發的心理、社會環境因素,以鞏固療效,做好各種合理安排。
    (三)三級預防
    1.住院治療期間輔以康復訓練,保持與家庭接觸,保持與社會交往,盡量縮短住院時間,盡早轉入社區康復。
    2.建立適合不同病人不同需求的社區康復機構,提供因人制宜的有效服務。
    3.重視和動員家庭人員支持精神障礙病人的康復活動,對家庭人員進行家庭心理知識和精神病基本知識的教育,使他們正確對待病人,減少對病人的心理壓力,促使病人與周圍人交往,及早識別復發的早期癥狀,防止復發,鞏固療效,較大程度地促進精神病社區康復。

?

黑公網安備 23011002000081號


寒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