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傷寒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簡稱 |
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emic typhus),又稱虱傳斑疹傷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傷寒。 |
法定傳染病類型 |
非法定傳染病 |
感染類型 |
立克次體感染 |
概述 |
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emic typhus),又稱虱傳斑疹傷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傷寒”,是普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過體虱傳播的急性傳染??;其臨床特點: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熱、劇烈頭痛、皮疹與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病程2--3周。患流行性斑疹傷寒后數月至數年,可能出現復發,稱為復發型斑疹傷寒,又稱Brill-Zinsser病。 |
分期或分型 |
可分為典型斑疹傷寒、輕型斑疹傷寒和復發型斑疹傷寒。 |
傳染源 |
病人唯一的傳染源。有潛期末1--2日至熱退后數日病人的血液中均有病原體存在,病程第一周傳染性最強。個別患者病后立克次體可長期隱存于單核巨噬細胞內,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引起復發,稱為復發性斑疹傷寒,亦稱為Brill—Zinsser氏病。1975年國外報告從東方鼯鼠以及牛、羊、豬等家畜體內分離出普氏立克次體,表明哺乳動物可能成為貯存宿主。但作為傳染源尚待證實。近年來研究發現,除人之外,飛行松鼠(flying squirrel)也是普氏立克次體的貯存宿主。這種松鼠分布于美國東部及中部,松鼠間傳播的媒介可能是虱或蚤,但使人受染的途徑尚不明確。 |
傳播途徑 |
體虱是傳播本病的主要媒介,頭虱和陰虱雖也可作為媒介,但意義不大。蜱主要在動物間傳播普氏立克次體,是否可傳播于人有待進一步研究。 體虱專吸人血,在適宜溫度下行動活躍,易在人群中散布,當患者高熱時即迅速逃離而另覓新主。受染體虱的唾液中并不含有立克次體,但當吮吸人血時同時排泄含病原體的糞便于皮膚上,此時立克次體可通過穿刺或抓痕處而進入體內。有時人因抓癢而將虱壓碎,則虱體的病原體也可經抓破處而接種于皮膚內。干虱糞中的病原體可成為氣溶膠而被吸入呼吸道中,或由眼結膜進入體內而發生感染,實驗室工作人員易發生氣溶膠感染。有將虱咬碎壞習慣者,可因立克次體透過口腔粘膜而受染,通過尸檢或輸血而發病的機會極少。虱吮吸患者血液時將病原體吸入胃腸道,立克次體即侵入虱腸壁上皮細胞內,4~5天后細胞因腫脹過甚而破裂,于是大量立克次體進入腸腔,并隨虱糞排出體外。一般在受染后7~10天也可延長至3周以上,虱本身也因感染所致的腸阻塞而死亡。虱體內的立克次體并不經卵傳代。虱離高熱病人及死亡者而趨健康人,因而有利于本病的傳播。迄今為止,以病人為傳染源,體虱為傳播媒介這一“人-虱-人”的傳播方式,仍是本病流行病學的基本概念。 |
潛伏期和傳染期 |
潛伏期5~21日,平均10~14日。 |
人群易感性 |
各年齡組對本病均具高度易感性,15歲以下的兒童得本病時病情較輕。據國內一些地區的報道,輕型或不典型病例并不少見,一次得病后有相當持久的免疫力,偶可再次感染發病。除復發型斑疹傷寒外,復發(短期內)極少見。 |
流行特征 |
本病流行與人虱密切相關。本病的流行以冬春季為多見,因氣候寒冷,衣著較厚,且少換洗,故有利于虱的寄生和繁殖。本病以往較多發生于寒冷地區,但近年來熱帶如非洲等地有較多病例報道。戰爭、災荒及衛生條件不良易引起流行。 |
預防 |
(一)管理傳染源。早期隔離病人,滅虱治療。滅虱、洗澡、更衣后可解除隔離。必要時可刮去全身毛發。女性可用藥物滅虱,如10%的百部酒精擦濕頭發裹以毛巾,1小時后篦洗頭發,頭虱與虱卵均可被殺?;蛴冒俨?0g,加水500ml煮30分鐘,取濾液擦濕發根部,然后包裹,次日清洗。對密切接觸者,醫學檢驗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