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索引: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互動交流 > S

生物因素所致職業病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生物因素所致職業病


概念

    生產原料和生產環境中存在的有害人體健康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蟲及動植物、昆蟲等及其所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統稱為生產性生物有害因素。常見的有附著于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蜱媒森林腦炎病毒、支原體、衣原體、鉤端螺旋體、孳生于霉變蔗渣和草塵上的真菌或真菌孢子之類致病微生物及其毒性產物;此外還有某些動、植物產生的刺激性、毒性或變態反應性生物活性物質,如鱗片、粉末、毛發、糞便、毒性分泌物、酶或蛋白質和花粉等;血吸蟲尾蚴、釣蚴、蠶絲、蠶蛹、蠶繭、桑毛蟲、松毛蟲等等,除引起法定職業性傳染病,如炭疽、布氏桿菌病、森林腦炎外,也是構成職業性哮喘、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和職業性皮膚病等法定職業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病因

    炭疽炭疽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主要侵犯食草動物,人常因接觸病畜及其產品而發病。本病主要見于牧民、飼養員、屠宰人員、剝食病畜或死畜者、皮毛加工人員、獸醫、醫務人員等。 
    布氏桿菌病為布氏桿菌所致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因臨床表現常見波浪熱型,故另有波浪熱、浪熱等病名。 
    布氏桿菌病流行于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我國某些牧區和農區曾廣泛流行,解放后其發病率已有明顯降低,但隨著畜牧業的發展,本病仍是危害職業人群健康的職業病之一。本病感染率高低主要取決于與病畜及其產品接觸機會的多寡。主要見于家畜養殖人員,肉類、皮毛加工人員,獸醫及檢疫人員等。 
    森林腦炎職業性森林腦炎是勞動者在森林地區的職業活動中,因被啤叮咬而感染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高發區為原蘇聯遠東地區,我國為黑龍江和吉林等省林區,四川、河北、新疆等地區亦有報告。僅見于林區,發病者主要為林業工人、勘探人員、獵戶、進駐林區部隊官兵、旅游者等。主要發生于春季,5月下旬至6月為流行高峰。


常見分類
    1、炭疽;2、森林腦炎;3、布氏桿菌病。

臨床表現

    1、炭疽。
    皮膚炭疽。約占98%,病變多見于面、頸、肩、手和腳等裸露部位皮膚。初為斑疹或丘疹,次日出現水皰,內含淡黃色液體,周圍組織硬而腫脹。第3~4日中心呈現出血性壞死稍下陷,四周有成群小水泡,水腫區繼續擴大。第5~7日壞死區潰破成淺潰瘍,血樣滲出物結成硬而黑似炭塊狀焦痂,痂下有肉芽組織生成(即炭疽癰)。焦痂壞死區直徑大小有等,其周圍皮膚浸潤及水腫范圍較大。由于局部末梢神經受壓而疼痛不著,稍有癢感,無膿腫形成,這是炭疽的特點。以后隨水腫消退,黑痂在1~2周內脫落,逐漸愈合成疤。起病時出現發熱(38~39℃)頭痛、關節痛、周身不適以及局部淋巴結和脾腫大等。
    少數病例局部無黑痂形成而呈大塊狀水腫(即惡性水腫),其擴展迅速,可致大片壞死,多見于眼瞼、頸、大腿及手等組織疏松處。全身癥狀嚴重,若貽誤治療,預后不良。
    肺炭疽。多為原發性,也可繼發于皮膚炭疽。可急性起病,輕者有胸悶、胸痛、全身不適、發熱、咳嗽、咯粘液痰帶血。重者以寒戰、高熱起病,由于縱膈淋巴結腫大、出血并壓迫支氣管造成呼吸窘迫、氣急喘鳴、咳嗽、紫紺、血樣痰等。肺部僅可聞及散在的細小濕羅音或有胸膜炎體征。肺部體征與病情常不相符。X線見縱膈增寬、胸水及肺部炎癥。
    腸炭疽。可表現為急性腸炎型或急腹癥型。急性腸炎型潛伏期12~18小時。同食者相繼發病,似食物中毒。癥狀輕重不一,發病時突然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急腹癥型患者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持續性嘔吐及腹瀉,排血水樣便,腹脹、腹痛,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征象,常并發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時治    療常可導致死亡。
    腦膜炭疽(炭疽性腦膜炎)。多為繼發性。起病急驟,有劇烈頭痛、嘔吐、昏迷、抽搐,明顯腦膜刺激癥狀,腦脊液多呈血性,少數為黃色,壓力增高,細胞數增多。病情發展迅猛,常因誤診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
    2、森林腦炎。
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也有長達1個月者。普通型患者急起發病,1~2日內達高峰,并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頸和肢體癱瘓和腦膜刺激癥。輕型患者起病多緩慢,有發熱、頭痛、全身酸痛、耳鳴、食欲不振等前驅癥狀,經3~4天后出現神經系統癥狀。重型患者起病急驟,突發高熱或過高熱,并有頭痛、惡心、嘔吐、感覺過敏、意識障礙等,迅速出現腦膜刺激癥,數小時內進入昏迷、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發熱一般在38℃以上,大多數持續5~10天,以稽留熱為最常見,也有呈雙峰熱或弛張熱者。偶有出血性皮疹,部分病例出現心肌炎癥狀。
    神經系統癥狀以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和癱瘓為主。半數以上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由嗜睡、譫妄、昏睡,以至深度昏迷狀態。亦有表現為狂躁不安、驚厥和神經錯亂等。意識障礙隨體溫下降而逐漸恢復。
    腦膜刺激征是本病最早出現和最常見的癥狀和體征,開始為劇烈頭痛,部位不定,其次為惡心、嘔吐。腦膜刺激征一般可持續5~10天,意識清楚后仍可存在。
    癱瘓以發生于頸部、肩胛肌和上肢肌肉為主,其次為偏癱和下肢癱瘓,顱神經癱瘓不多見。本病的癱瘓和乙腦不同,呈弛緩型,常發生于第2~5病日,發生在頸部或肩胛肌時出現本病特有的頭部下垂癥狀。癱瘓一般經2~3周后逐漸恢復,約半數出現肌肉萎縮。病理性反射常見,部分病例出現錐體外束征,如震顫、不自主運動等,偶有語言障礙、吞咽困難等延髓受累癥狀。
    本病病程長短不一,一般約1周左右,體溫恢復正常后癥狀逐漸消失,但癱瘓仍可繼續存在。
    3、布氏桿菌病。
    1、急性期
    ①起病緩慢。突出表現為寒戰、發熱、多汗。發熱平均為2~3周,數日至2周后再次發勢,呈波浪起伏。熱型多為弛張熱,也可呈不規則熱。常因大汗浸濕衣被,且與熱退相伴,為本病另一突出特征。
    ②關節痛。主要為大關節,呈游走性,少數伴關節紅腫,或肌肉疼痛。
    ③淋巴結及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主要見于頸部及腋下。
    ④其它。男性可有睪丸炎或附睪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婦可流產。腰骶神經病變,造成坐骨神經痛也較多見。
    2、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發展而來,也可無急性病史。常見癥狀有疲乏、出汗、頭痛、低熱、抑郁、煩躁、肌肉及關節酸痛。


治療

    1、炭疽。
    (一)一般治療。患者應嚴密隔離,臥床休息。污染物或排泄物嚴格消毒或焚毀。多飲水及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對嘔吐、腹瀉或進食不足者給予適量靜脈補液。對有出血、休克和神經系統癥狀者,應給予相應處理。對皮膚惡性水腫和重癥患者,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控制局部水腫的發展及減輕毒血癥有效,每日氫化可的松100~300mg,分次靜點。
    (二)局部處理。皮膚病灶切忌按壓及外科手術,以防敗血癥發生。局部用1:2000高錳酸鉀液洗滌,并敷以抗生素軟膏。
    (三)病原治療。青霉素為首選抗生素。皮膚炭疽成人青霉素用量為160~400萬U,分次肌注,療程7~10日。對肺炭疽、腸炭疽及腦膜炭疽或并發敗血癥者,青霉素每日1000~2000萬u靜脈滴注,并同時合用鏈霉素(1~2g/日)或慶大霉素(16~24萬U/日)或卡那霉素(1-1.5g/日),療程在2-3周以上。單純皮膚炭疽亦可用四環素(1.5~2g/日)或強力霉素(0.3~0.5g/日)或紅霉素(1.5~2g/日)口服或靜滴。
    (四)抗炭疽血清。目前已不用。重癥病例可與青霉素聯合治療,第1日80ml,第2、3日各20~50ml,肌注或靜滴,應用前須作皮試。
    2、森林腦炎。
    (一)一般治療及對癥治療護理、降溫、止驚以及呼吸衰竭等處理可參照乙腦的治療。
    (二)免疫療法
    1.血清療法 起病3天內患者可用恢復期患者或林區居住多年者的血清20~40ml肌注,或椎管內注射5~10ml。
    2.高效價免疫丙種球蛋白每日6~9ml肌注,至體溫降至38℃以下停用。
    3.干擾素、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核糖核酸酶均可酌情采用。
    3、布氏桿菌病。
    1、急性期的治療
    (1)、一般治療
    患者應注意臥床休息,補充足夠水分。高熱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溫;頭痛、關節疼痛劇烈者應用鎮痛劑。中毒癥狀明顯和睪丸炎嚴重者,可適當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2)、針對病原菌的治療
    多使用四環素類、氨基糖類、利福平等。為減少此病的復發和防止耐藥細菌的產生,常聯合使用上述藥物,且治療時間一般較長。
目前,在治療上多以利福平聯合鏈霉素治療。利福平成人常用劑量為每日600-1200毫克,鏈霉素常用劑量為每日1克,用藥4-6周。接著再實施四環素聯合利福平治療4-6周。對于臨床痊愈的患者,在兩年內仍需要緊密跟蹤,每3-6個月驗血一次,以及時發現此病是否復發。
    2、慢性期的治療
    (1)、針對病原菌的治療方法同急性期。
    (2)、脫敏療法
    目前,臨床研究表明布氏桿菌可致敏T淋巴細胞,引起機體發生過敏反應。
因此,少量多次注射布氏桿菌抗原,可以避免組織發生損傷。臨床上一般使用布氏桿菌體菌苗、溶菌素等,經皮下或肌肉注射。


預防

    1、炭疽。
    (一)管理傳染源。病人應隔離和治療。對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過的敷料等均應嚴格消毒或燒毀,尸體火化。對可疑病畜、死畜必須同樣處理。禁止食用或剝皮。
    (二)切斷傳播途徑。對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應消毒后再加工。牧畜收購、調運、屠宰加工要有獸醫檢疫。防止水源污染,加強飲食、飲水監督。
    (三)保護易感者。對從事畜牧業、畜產品收購、加工、屠宰業、獸醫等工作人員及疫區的人群,可給予炭疽桿菌減毒活菌苗接種,每年接種1次。與患者密切接觸者,可以應用藥物預防。
    2、森林腦炎。
    1.加強防蜱滅蜱。
    2.在林區工作時穿五緊防護服及高筒靴,頭戴防蟲罩;衣帽可浸鄰苯二甲酸二甲酯,每套200g,有效期10天。
    3.預防接種 每年3月前注射疫苗,第1次2ml,第2次3ml,間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強1針。
    4 林區工作做好治療藥品應急準備。
    3、布氏桿菌病。
    1.管理傳染源
    加強病畜管理,發現患畜應隔離于專設牧場中。流產胎蓋應加生石灰深埋。患病的人應及時隔離至癥狀消失,血、尿培養陽性。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應予消毒。
    2.切斷傳播途徑
    疫區的乳類、肉類及皮毛需嚴格消毒滅菌后才能外運。保護水源。
    3.保護易感人畜
    凡有可能感染本病的人員均應進行預防接種,目前多采用M-104凍活菌苗,劃痕接種,免疫期1年。另外凡從事牲畜業的人員均應做好個人防護。牧區牲畜也應預防接種。

?

黑公網安備 23011002000081號


寒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