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索引: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互動交流 > S

傷寒和副傷寒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傷寒和副傷寒


簡稱
傷寒

法定傳染病類型
乙類

感染類型
細菌感染

概述
    傷寒(Typhoid fever)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其典型臨床特征為持續高熱、相對緩脈、全身中毒癥狀,玫瑰疹、肝脾腫大與白細胞減少等。主要并發癥為腸出血及腸穿孔,多見于夏秋季,常散在發生,但在個別地區有時可出現爆發和流行。

分期或分型
典型傷寒可分4期,不典型傷寒可分6型。

傳染源
    1、病人。在整個病程內都有傳染性,以2—4周傳染性最強。少數病人潛伏期末即從糞便排菌。輕型、不典型病例易被誤診和管理失控,是重要的傳染源。隱性感染者亦能排出病原菌,起傳染源的作用,少數還可能形成慢性帶菌者。 
2、帶菌者。分為恢復期、慢性和健康帶菌者。半數以上的病人在恢復期初的2周內,仍從糞便排菌。約2—5%的病人病后排菌時間為3個月以上成為慢性帶菌者。其中1—5%的慢性帶菌者排菌時間較長,甚至終身帶菌。健康人群中約有0.1—0.5%的人并無傷寒病史,卻能從糞便中排出傷寒菌,其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小于病后帶菌者。 

傳播途徑
    傷寒病人和帶菌者的糞便排出后,污染水源、食物和環境而經口感染,一般在水、糞管理不好,特別是飲用水源沒有得到徹底改善的地區,經水傳播為其重要的傳播途徑,可引起爆發。也可通過日常生活接觸以及蒼蠅引起傳播。 


潛伏期和傳染期
潛伏期3—35日,一般10—14日。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和隱性感染后都可獲得較鞏固的免疫力,再次感染者少見。

流行特征
    1、地區分布。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和流行。由于受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發病程度差別懸殊。在有安全供水的城市,多為散發病例,而在飲用水未得到徹底改善的農村,尤其是低洼水網地區,發病率較高。 
2、季節分布。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在我國夏秋季為高峰,一般為8—10月。 
3、人群分布。不同性別、年齡、職業人群均可發病,以學齡兒童最高,其次為青壯年及學齡前兒童,主要與感染機會多少有關。在水型流行中無論城市或農村大多是兒童和青少年的發病率為最高。 
4、流行的主要形式與特點 
傷寒在一個地區總發病率的升高,往往是由于發生一個或幾個爆發點所致。爆發主要是以水型為主,但食物型、日常生活接觸也不可忽視,因此防止爆發是降低發病率的關鍵。 
(1)水型流行。由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污染水源所引起,在水、糞便管理不當情況下尤易發生。其特點是: 
①短時間內突然有大量病人發生,發病高峰在水污染后第2—4周。 
②對污染水源及時采取措施后,發病數很快減少。 
③發病者有共飲同一受污染水源的歷史,在流行初期未飲用該水者不發病。 
④大多數病人病情較輕,病死率低。在流行前常有大量腹瀉患者發生。 
(2)食物型流行。傷寒桿菌能短時期保存于植物性食品中,還能在乳、蛋、肉類等動物性食品及豆制品中繁殖。當人們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后,就可能發生食物型爆發流行。 
(3)日常生活接觸傳播  主要是通過病人或帶菌者的手污染了生活用品、食具等引起傳播。

治療和預后
    1、一般治療。隔離臥床休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供給足量水分。 
    2、對癥治療。高熱時采用物理降溫,煩躁不安者可用鎮靜藥物,腹脹時用松節油熱敷及肛管排氣,便秘時用生理鹽水低壓灌腸,腹瀉酌用次碳酸鉍,毒血癥狀重者,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療的同時,使用小量腎上腺皮質激素,療程2—3日。 
   3、病原治療。氯霉素為敏感病例的首選藥物,對耐氯霉素傷寒,以氨芐青霉素、復方新諾明為首選。對耐藥性傷寒。應用喹諾酮類,首選氟哌酸。 
預后與患者的情況、毒血征程度、年齡、有無并發癥或加雜癥;病菌的毒力;治療早晚、治療方法;曾否接受過預防注射等有密切關系。在抗菌藥物問世以前,傷寒的病死率約為20%,大都死于嚴重的毒血癥、營養不良、肺炎、腸出血及腸穿孔。自應用氯霉素等抗菌藥物以來,病死率明顯下降。


預防
    (一)監測與報告   
監測是一項預防和控制傷寒爆發或流行的重要工作。開展監測工作首先在傷寒高發地區建立監測點,每個點的人口要在10萬人以上,要求基層防保組織和疫情登記制度比較健全,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監測點的工作人員,應進行培訓和考核,統一表格和方法,以保證監測的科學性。發現傷寒病例時,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于24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未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于24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 
     (二)控制傳染源 
1、病人要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隔離期自發病日期至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體溫恢復正常15日為止。有條件者作糞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方可解除隔離,病人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服、生活用品等必須進行嚴格消毒。 
2、對傷寒病人的密切接觸者立即進行醫學觀察35日(副傷寒15日)。有條件時可作一次糞便細菌學檢查。 
3、對病原攜帶者應及早發現,嚴格登記和管理。對托兒所及飲食服務業等工作人員應進行定期檢查,如發現帶菌者,應立即調離工作,并給予治療。 
(三)切斷傳播途徑   
切斷傳播途徑是預防和降低傷寒發病率的關鍵性措施。要充分發動群眾,大搞愛國衛生運動,管好水源和糞便處理,清除垃圾,消滅蒼蠅孳生地。廁所應遠離水源,飲用水井要筑井臺,加井蓋,設公用水桶;有條件時改為電機抽水,儲水池要密閉。自來水水質要符合衛生標準,并經常監測檢查。注意飲食衛生,加強對食品行業和公共食堂的衛生管理。大型工程施工前,應組織醫務人員到現場對水源及居民進行調查,了解當地傷寒的發病情況,選擇好食堂、廁所、生活區、衛生所等地點,訂立并嚴格執行衛生制度。加強工地飲水、飲食衛生及糞便管理。 
(四)提高人群免疫力   
易感人群應定期進行預防接種,通常用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發病率高的地區,在3—5月份對職業人員進行重點接種。
?

黑公網安備 23011002000081號


寒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