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索引: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互動交流 > T

炭疽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炭疽


簡稱
炭疽

法定傳染病類型
乙類

感染類型
細菌感染

概述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桿菌所致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原系食草動物(羊、牛、馬等)的傳染病,人因接觸這些病畜及其產品或食用病畜的肉類而被感染。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壞死及特異的黑痂,或表現為肺部、腸道及腦膜的急性感染,有時伴有炭疽桿菌性敗血癥。


分期或分型
    皮膚炭疽。約占98%,病變多見于面、頸、肩、手和腳等裸露部位皮膚。初為斑疹或丘疹,次日出現水皰,內含淡黃色液體,周圍組織硬而腫脹。第3~4日中心呈現出血性壞死稍下陷,四周有成群小水泡,水腫區繼續擴大。第5~7日壞死區潰破成淺潰瘍,血樣滲出物結成硬而黑似炭塊狀焦痂,痂下有肉芽組織生成(即炭疽癰)。焦痂壞死區直徑大小有等,其周圍皮膚浸潤及水腫范圍較大。由于局部末梢神經受壓而疼痛不著,稍有癢感,無膿腫形成,這是炭疽的特點。以后隨水腫消退,黑痂在1~2周內脫落,逐漸愈合成疤。起病時出現發熱(38~39℃)頭痛、關節痛、周身不適以及局部淋巴結和脾腫大等。
少數病例局部無黑痂形成而呈大塊狀水腫(即惡性水腫),其擴展迅速,可致大片壞死,多見于眼瞼、頸、大腿及手等組織疏松處。全身癥狀嚴重,若貽誤治療,預后不良。
肺炭疽。多為原發性,也可繼發于皮膚炭疽。可急性起病,輕者有胸悶、胸痛、全身不適、發熱、咳嗽、咯粘液痰帶血。重者以寒戰、高熱起病,由于縱膈淋巴結腫大、出血并壓迫支氣管造成呼吸窘迫、氣急喘鳴、咳嗽、紫紺、血樣痰等。肺部僅可聞及散在的細小濕羅音或有胸膜炎體征。肺部體征與病情常不相符。X線見縱膈增寬、胸水及肺部炎癥。
腸炭疽。可表現為急性腸炎型或急腹癥型。急性腸炎型潛伏期12~18小時。同食者相繼發病,似食物中毒。癥狀輕重不一,發病時突然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急腹癥型患者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持續性嘔吐及腹瀉,排血水樣便,腹脹、腹痛,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征象,常并發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時治療常可導致死亡。
腦膜炭疽(炭疽性腦膜炎)。多為繼發性。起病急驟,有劇烈頭痛、嘔吐、昏迷、抽搐,明顯腦膜刺激癥狀,腦脊液多呈血性,少數為黃色,壓力增高,細胞數增多。病情發展迅猛,常因誤診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


傳染源
    主要為患病的食草動物,如牛、羊、馬、駱駝等,其次是豬和狗,它們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間接接觸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糞便及病灶滲出物具有傳染性。

傳播途徑
    1.經皮膚粘膜。由于傷口直接接觸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強可直接侵襲完整皮膚。
2.經呼吸道。吸入帶炭疽芽胞的塵埃、飛沫等而致病。
3.經消化道。攝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飲用水等而感染。

潛伏期和傳染期
潛伏期一般為1~5日,也有短至12小時,長至2周。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見于農牧民、屠宰、皮毛加工,獸醫及實驗室人員。發病與否與人體的抵抗力有密切關系。


流行特征
    在動物和人群間發病有一定關系,造成家畜流行的諸因素也與人群中流行的因素有關。本病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夏秋發病多。

臨床表現
    皮膚炭疽。約占98%,病變多見于面、頸、肩、手和腳等裸露部位皮膚。初為斑疹或丘疹,次日出現水皰,內含淡黃色液體,周圍組織硬而腫脹。第3~4日中心呈現出血性壞死稍下陷,四周有成群小水泡,水腫區繼續擴大。第5~7日壞死區潰破成淺潰瘍,血樣滲出物結成硬而黑似炭塊狀焦痂,痂下有肉芽組織生成(即炭疽癰)。焦痂壞死區直徑大小有等,其周圍皮膚浸潤及水腫范圍較大。由于局部末梢神經受壓而疼痛不著,稍有癢感,無膿腫形成,這是炭疽的特點。以后隨水腫消退,黑痂在1~2周內脫落,逐漸愈合成疤。起病時出現發熱(38~39℃)頭痛、關節痛、周身不適以及局部淋巴結和脾腫大等。
  少數病例局部無黑痂形成而呈大塊狀水腫(即惡性水腫),其擴展迅速,可致大片壞死,多見于眼瞼、頸、大腿及手等組織疏松處。全身癥狀嚴重,若貽誤治療,預后不良。
  肺炭疽。多為原發性,也可繼發于皮膚炭疽。可急性起病,輕者有胸悶、胸痛、全身不適、發熱、咳嗽、咯粘液痰帶血。重者以寒戰、高熱起病,由于縱膈淋巴結腫大、出血并壓迫支氣管造成呼吸窘迫、氣急喘鳴、咳嗽、紫紺、血樣痰等。肺部僅可聞及散在的細小濕羅音或有胸膜炎體征。肺部體征與病情常不相符。X線見縱膈增寬、胸水及肺部炎癥。
  腸炭疽。可表現為急性腸炎型或急腹癥型。急性腸炎型潛伏期12~18小時。同食者相繼發病,似食物中毒。癥狀輕重不一,發病時突然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急腹癥型患者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持續性嘔吐及腹瀉,排血水樣便,腹脹、腹痛,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征象,常并發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時治療常可導致死亡。
  腦膜炭疽(炭疽性腦膜炎)。多為繼發性。起病急驟,有劇烈頭痛、嘔吐、昏迷、抽搐,明顯腦膜刺激癥狀,腦脊液多呈血性,少數為黃色,壓力增高,細胞數增多。病情發展迅猛,常因誤診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


治療和預后
    (一)一般治療。患者應嚴密隔離,臥床休息。污染物或排泄物嚴格消毒或焚毀。多飲水及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對嘔吐、腹瀉或進食不足者給予適量靜脈補液。對有出血、休克和神經系統癥狀者,應給予相應處理。對皮膚惡性水腫和重癥患者,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控制局部水腫的發展及減輕毒血癥有效,每日氫化可的松100~300mg,分次靜點。
(二)局部處理。皮膚病灶切忌按壓及外科手術,以防敗血癥發生。局部用1:2000高錳酸鉀液洗滌,并敷以抗生素軟膏。
(三)病原治療。青霉素為首選抗生素。皮膚炭疽成人青霉素用量為160~400萬U,分次肌注,療程7~10日。對肺炭疽、腸炭疽及腦膜炭疽或并發敗血癥者,青霉素每日1000~2000萬u靜脈滴注,并同時合用鏈霉素(1~2g/日)或慶大霉素(16~24萬U/日)或卡那霉素(1-1.5g/日),療程在2-3周以上。單純皮膚炭疽亦可用四環素(1.5~2g/日)或強力霉素(0.3~0.5g/日)或紅霉素(1.5~2g/日)口服或靜滴。
(四)抗炭疽血清。目前已不用。重癥病例可與青霉素聯合治療,第1日80ml,第2、3日各20~50ml,肌注或靜滴,應用前須作皮試。
炭疽病的預后視臨床類型、診斷與治療是否及時而不同。皮膚炭疽的病死率已降低為1%左右,但位于頸部、面部、并發敗血癥或屬于惡性水腫型的皮膚炭疽預后較差。腸炭疽的急腹癥型、肺炭疽、腦膜炎型炭疽、敗血癥型炭疽等,由于病情發展迅速而又較難及早確診,故病死率可高達90%以上,患者常于發病后數日內死亡。

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病人應隔離和治療。對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過的敷料等均應嚴格消毒或燒毀,尸體火化。對可疑病畜、死畜必須同樣處理。禁止食用或剝皮。
(二)切斷傳播途徑。對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應消毒后再加工。牧畜收購、調運、屠宰加工要有獸醫檢疫。防止水源污染,加強飲食、飲水監督。
(三)保護易感者。對從事畜牧業、畜產品收購、加工、屠宰業、獸醫等工作人員及疫區的人群,可給予炭疽桿菌減毒活菌苗接種,每年接種1次。與患者密切接觸者,可以應用藥物預防。
?

黑公網安備 23011002000081號


寒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