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 |
|
|
概念 |
中暑:在高溫環境下,由于熱平衡或水鹽代謝紊亂而引起的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或心血管系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
減壓病:在高氣壓下工作一定時間后,在轉向正常氣壓時,因減壓過速所致的職業病。
高原病:人在低氣壓環境對缺氧不能適應所發生的這種特發性疾病。
航空病:在高空環境中、由于氣壓下降、氧分壓降低而導致的飛行人員以缺氧為主要邊表現的職業病。
手臂振動病:由于長期使用振動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環障礙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
|
病因 |
1、中暑 。在高溫環境下,由于熱平衡或水鹽代謝紊亂而引起的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或心血管系統障礙。
2、減壓病 。在高氣壓下工作一定時間后,在轉向正常氣壓時,因減壓過速。
3、高原病 。人在低氣壓環境對缺氧不能適應。
4、航空病 。在高空環境中、由于氣壓下降、氧分壓降低而導致的飛行人員缺氧。
5、手臂振動病。由于長期使用振動工具而引起的末梢循環障礙。 |
|
常見分類 |
1、中暑
2、減壓病
3、高原病
4、航空病
5、手臂振動病 |
|
臨床表現 |
1、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下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溫、烈日曝曬外,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為常見的誘因。
根據臨床表現的輕重,中暑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而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漸進的。
(一)、先兆中暑癥狀
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
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二)輕癥中暑癥狀
體溫往往在38攝氏度以上。
出頭暈、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
如及時處理,往往可于數小時內恢復。
(三)重癥中暑癥狀
顧名思義,是中暑中情況最嚴重的一種,如不及時救治將會危急生命。這類中暑又可分為四種類型: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和熱射病。
熱痙攣癥狀特點:多發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飲水多而鹽分補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鈉濃度急速明顯降低時。這類中暑發生時肌肉會突然出現陣發性的痙攣的疼痛。
熱衰竭癥狀特點:這種中暑常常發生于老年人及一時未能適應高溫的人。主要癥狀為頭暈、頭痛、心慌、口渴、惡心、嘔吐、皮膚濕冷、血壓下降、暈厥或神志模糊。此時的體溫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癥狀特點:這類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樣,是因為直接在烈日的曝曬下,強烈的日光穿透頭部皮膚及顱骨引起腦細胞受損,進而造成腦組織的充血、水腫;由于受到傷害的主要是頭部,所以,最開始出現的不適就是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繼而可出現昏迷及抽搐。
熱射病癥狀特點:還有一部分人在高溫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的時間較長,身體產熱過多,而散熱不足,導致體溫急劇升高。發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繼而無汗、呼吸淺快、脈搏細速、躁動不安、神志模糊、血壓下降,逐漸向昏迷伴四肢抽搐發展;嚴重者可產生腦水腫、肺水腫、心力衰竭等。
2、減壓病
絕大多數患者癥狀發生在減壓后1~2小時內。在減壓過程中發病者占總發病數9、1%,減壓結束后30分鐘內占50%,1小時占85%,3小時占95%,6小時占99%,6小時到36小時僅占1%。減壓愈快,癥狀出現愈早,病情也愈重。嚴格遵守減壓規則,可以不發病。如1964年在南京長江大橋六號橋墩的施工中,進行了544人次的深潛水作業,并無一例發病。
一、皮膚
瘙癢及皮膚灼熱最多見。瘙癢可發生在局部或累及全身,以皮下脂肪較多處為重,主要由于氣泡刺激皮下末梢神經所致。由于皮膚血管被氣泡栓塞,可見缺血(蒼白色)與靜脈淤血(青紫色)共存,而呈大理石樣斑紋。大量氣體在皮下組織聚積時,也可形成皮下氣腫。
二、肌肉骨骼系統
約90%的病例出現肢體疼痛。輕者有勞累后酸痛,重者可呈搏動、針刺或撕裂樣難以忍受的劇痛。患肢保持彎曲位,以求減輕疼痛,又稱屈肢癥或彎痛(bends)。疼痛部位在潛水作業者以上肢為多,沉箱作業則以下肢為多,主要由于深度較大,時間較長且勞動強度較大之故。局部檢查并無紅腫和明顯壓痛。引起疼痛原因可由于神經受累、血管與肌肉痙攣、局部缺氧、肌腱及骨關節損傷等。
近年來對減壓性骨壞死(無菌性骨壞死)引起了關注。1972年英國1694名壓縮空氣工人的骨X線片中,發現344人(19、7%)有病變,其中約17%的人有殘廢癥狀。我國在1958~1986年間X線檢查2260名高氣壓作業工人,有259例患減壓性骨壞死,占11、5%。海軍潛水員最低2、1%,漁民最高達19、8%。以肱骨上部最高46、0%,股骨上部37、7%、股骨下部8、3%、脛骨上部8、0%。如累及骨關節面時,能引起明顯疼痛和活動障礙。
三、神經系統
大多損害在脊髓,因該處血流灌注較差,特別是在供血較少的胸段。可發生截癱,四肢感覺及運動機能障礙,以至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如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病變可長期存在。
由于腦部血液供應豐富,腦部病變較少。如腦部血管被氣泡栓塞,可產生頭痛、眩暈、嘔吐、運動失調、偏癱,重者昏迷甚至死亡。特殊感官受累可產生內耳眩暈綜合征、神經性耳聾、復視、視野縮小、視力減退等。
四、循環、呼吸系統
血循環中有多量氣體栓塞時,可引起心血管功能障礙,如脈搏增快、粘膜發紺等,嚴重者并發低血容量休克。淋巴管受侵,可產生局部浮腫。如大量氣體在肺小動脈及毛細血管內栓塞時,可引起肺梗塞或肺水腫等。
五、其他
如大網膜、腸系膜及胃血管中有氣泡栓塞時,可引起腹痛、惡心、嘔吐或腹瀉等。患者也可有發熱。
3、高原病
一、急性高原病 根據起病急緩和特點,將急性高原病分為三型,但三者間互有關聯,常可合并存在。
(一)急性高原反應 初入海拔3000m以上地區,大多數人都可出現高原反應癥狀,迅速登山更易發病,進入高原數小時后出現癥狀,主要是頭痛、頭暈、胸悶、氣短、心悸、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常見,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減退,可伴有失眠、多夢、部分人有口唇紫紺,少數人血壓暫時升高,一般在登山后第1—2天癥狀明顯,以后減輕,一周左右消失,但也有少數人癥狀急劇加重,發展為高原肺水腫或高原腦水腫。
(二)高原肺水腫 由平原迅速登上海拔3000m以上,特別是4000m以上地區后1—3天內發病,勞累、寒冷、上呼吸道感染常為誘因,對高原適應不全者,劇烈活動可誘發水肺水腫,世居者短期到海拔較低地區,再回到原地也可發病,先有急性高原反應癥狀,頭痛、乏力、呼吸困難,咳嗽逐漸加重,出現紫紺、胸痛、咳白色或粉紅色痰,端坐呼吸,肺有痰鳴音和濕羅音,心率加快,胸部X線檢查見肺野有不對稱絮狀、片狀模糊陰影,有些病人可同時并發腦水腫。
(三)高原腦水腫 雖為高原反應實質上也有輕度腦水腫,只有出現顯著的神經精神癥狀時才診斷腦水腫,因而發病率較低,可能只有1%,進入海拔4000m以上地區,過勞或精神過度緊張活作為誘因,先有嚴重的高原反應癥狀并逐漸加重,出現顯著的神經精神癥狀,如劇烈頭痛、頭暈、頻繁惡心、嘔吐、共濟失調、步態不穩、精神萎靡或煩躁,意識障礙由嗜睡、昏睡以至昏迷,部分病人可發生抽搐或腦膜刺激癥狀。
二、慢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應患者癥狀遷延不愈;移居高原長期生活正常者以及少數世居者,由于某種原因失去對缺氧的適應能力,均可發生慢性高原病。
(一)慢性高原反應 在發生急性高原反應后,癥狀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者屬于本癥。有的病人可伴肝大,有的出新蛋白尿,癥狀多樣,且時多時少,時輕時重。
(二)高原紅細胞增多癥 在高原低氧環境中發生紅細胞增多者最為多見。這是生理性代償反應,而且隨海拔增高而增多,但紅細胞過度增多也可產生癥狀。在海拔4000m以下地區,紅細胞超過650萬/μl,血紅蛋白超過200g/L,紅細胞壓積超過62%,可診斷本癥。患者有高原反應癥狀,頭痛、頭暈、嗜睡、記憶力減退、失眠。多有紫紺和面頰部、眼結合膜毛細血管網擴張和增生,可有杵狀指。由于紅細胞壓積增大,血液粘滯性增大,可形成腦內微血栓而引起一過性腦缺氧發作。還可由于肺循環阻力增大,加重肺動脈高壓而產生右心衰竭。
(三)高原血壓異常 高原高血壓起病緩慢,癥狀與一般高血壓病相似。高原低血壓多發生于移居高原較久或世居者中。發病地區多在海拔4000m以上地區。血壓低于12/8kPa(90/60mmHg)可有低血壓癥狀。脈壓低于2、7kPa(20mmHg)的高原低脈壓癥患者亦不少見,且多與低血壓同時存在,癥狀類似高原反應。高原血壓異常的類型常有波動和轉化,回到平原后可逐漸恢復。
(四)高原心臟病 多見于移居者在高原出生成長的嬰幼兒。成年移居者在進入高原6-12個月發病。起病隱襲癥狀逐漸加重,心悸、胸悶、氣短、勞動時加重。有時咳嗽,少數病人咯血。最終發生右心衰竭。?胸部X線表現肺動脈凸出,右肺下動脈干擴張,右心室增大。心電圖式右室肥厚、勞損,或不完全右室傳導阻滯。
4、航空病
(一)航空性中耳炎(Aero-otitis media)
在飛行下滑時或低壓艙下降過程中出現耳壓痛等癥狀,檢查發現鼓膜充血:
a)輕度:鼓膜Ⅱ度充血。
b)中度:鼓膜Ⅲ度充血。
c)重度:鼓膜破裂或出現混合性耳聾。
(二)航空性鼻竇炎(Aerosinusitis)
在飛行下滑時或低壓艙下降過程中出現鼻竇區疼痛等癥狀,低壓艙檢查(見附錄B)前、后,X射線或CT發現鼻竇改變:
a)輕度:鼻竇區疼痛尚可忍受,X射線片檢查鼻竇出現模糊影。
b)重度:鼻竇區疼痛難以忍受且有流淚和視物模糊,X射線或CT檢查提示鼻竇出現血腫。
(三)變壓性眩暈(Alterobaric vertigo)
在飛行或低氣壓暴露過程中出現一過性眩暈,低壓艙檢查(見附錄B)能重現眩暈癥狀:
a)輕度:不伴有神經性耳聾。
b)重度:伴有神經性耳聾。
(四)高空減壓病(Altitude decompression sickness)
具有高空減壓病的特征性癥狀(見附錄A):
a)輕度:皮膚瘙癢、紅斑,關節疼痛,下降高度或返回地面癥狀消失。
b)中度:屈肢癥。
c)重度:出現下列表現之一者:
1)癱瘓
2)昏迷
3)休克
4)氣哽癥
5)猝死
(五)肺氣壓傷(Pulmonary barotrauma)
a)輕度:胸部不適、胸痛、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經數小時或數天可以自愈。
b)重度: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
1)咯血;
2)呼吸困難;
3)意識喪失;
4)肺出血、肺間質氣腫或氣胸。
5、手臂振動病
主訴多為手部癥狀和神經衰弱綜合征。
手麻、手痛、手涼、手掌多汗,手麻和手痛多在夜間發作。
振動性白指:或稱職業性雷諾現象,是診斷手臂振動病的主要依據。發作具有一過性和時相性的特點。發作時先冰冷、白色,后轉為發紺、疼痛。
X線:指骨、掌骨、肘關節等骨皮質增生、骨質疏松、空泡。
|
|
治療 |
1、中暑
中暑先兆:暫時脫離高溫現場,并予以密切觀察。
輕癥中暑:迅速脫離高溫現場,到通風陰涼處休息;給予含鹽清涼飲料及對癥處理。
重癥中暑:迅速予以物理降溫和(或)藥物降溫;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對癥治療。
2、減壓病
(一)特殊治療及時送入高壓艙中再加壓治療減壓病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可使90%以上的急性減壓病獲得治愈。近年來,我國用加壓治療,使有的慢性減壓病患者癥狀明顯減輕。加壓治療愈早愈好,以免時間過久招致組織嚴重損害而產生持久的后遺癥。在升壓、高壓停留時間、減壓(按治療方案逐步減壓以至出艙包括2.8ATA以下的吸氧減壓)過程中,必要時尚需輔以其他對癥治療措施,如補液或注射血漿以治療休克等。患者出艙后,應在艙旁觀察6~24小時;如癥狀復發,應立即再次加壓治療。
(二)藥物治療對嚴重病例,加壓治療只能排除氣泡的栓塞作用,有時難以解決繼發的生化變化及機能障礙。藥物作為輔助療法,一般應在減壓病剛發病時就給藥,效果較好。常用藥物有血液擴容劑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漿和生理鹽水,除了使血液擴容外,尚可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減少血小板因子的活性,從而阻止血凝,改善癥狀和體征。近年來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調查440名潛水員,見潛水后飲酒者急性減壓病的發病率26.0%,明顯低于潛水后不飲酒者74.0%(P<0.001)。又用兔作實驗,也見乙醇對急性減壓病有直接治療作用,主要由于乙醇不但是一有效的消泡劑,還能抑制血小板粘附到氣泡壁上,且使血小板從氣泡壁上解離下來,因而血小板數明顯上升。提出潛水員出水后迅速飲50度白酒75~150g治療急性減壓病為適宜劑量,此療法簡便,在無加壓艙的邊遠地區更有實際意義。此外,小劑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可恢復血管的正常通透性,減少血漿滲出,緩解腦和脊髓水腫。根據病情可用多巴胺、氨茶堿、地西泮(安定)等對癥處理。
(三)其他治療如有肌肉關節痛,在再加壓后,可進行全身熱水浴,并可用按摩及理療等。有氣急者,除再加壓外,須保持安靜,適量給氧吸入等。
3、高原病
對重危病人就地搶救,給予高流量吸氧或面罩給氧。發病地點確無醫療條件而有較好的運送工具及搶救設備者,可將病人由高原轉往海拔低的地區治療。慢性高原病患者如病情許可,應逐步鍛煉;住療效不佳,可轉往海拔低的地區。
一、急性高原反應 輕癥患者可自愈。重癥患者給予對癥治療,如鎮痛、止痛藥阿司匹林等,吸氧,或用利尿藥如呋塞米或乙酰唑胺125-250mg,每12小時一次。
二、高原肺水腫 病人絕對靜臥休息,吸入流量高濃度氧,保暖。數現場確無醫療條件,轉運到低海拔區,可迅速好轉。休息2-3天后可再攀登。地塞米松10-20mg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每日1-2次,可減少肺毛細血管滲出。氨茶堿0、25mg加50%葡萄糖20ml稀釋緩慢靜脈折射和緩解支氣管痙攣和降低肺動脈壓。如無低血壓,可舌下含化硝苯啶5—10mg降低肺動脈壓,如出現右心衰竭,可用毒毛旋花子甙K或毛花甙C,以及利尿劑。
三、高原腦水腫 加大吸氧量,給予地塞米松,高葡萄糖,乙酰唑胺、呋塞米等。如有肺水腫、心力衰竭和紅細胞增多時,不宜用甘露醇脫水療法。
四、高原血壓異常 高血壓按一般高血壓治療。
五、高原心臟病 出現心力衰竭時,吸氧,加服硝苯啶以加強降低肺動脈壓,高原心臟病心肌顯著缺氧,易發生洋地黃重度而出現心律失常,可選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強心藥,如毛花甙C0、2—0、4mg,心力衰竭控制后改口服地高辛。
六、高原紅細胞增多癥 吸氧和低分子量右旋糖酐靜脈滴注可暫時緩解癥狀,對有高血壓和心力衰竭的危重病人,如有血液粘滯性過高,靜脈放血300—500ml可使病情暫時好轉,以備緊急轉運,病人回到平原后,癥狀可以消失。
4、航空病
一、航空性中耳炎的處理原則
(一)治療原則:
基本治療措施是平衡中耳內外氣壓:輕度: a)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b)用血管收縮劑滴鼻,行咽鼓管吹張。
中度:除以上措施外,有鼓室積液不易排出者,作鼓膜穿刺或鼓膜切開。
重度:鼓膜破裂者,預防中耳感染;神經性耳聾者對癥治療。
(二)其它處理
a)當出現急性氣壓損傷時,臨時停飛,經治療耳氣壓機能恢復正常再參加飛行。
b)患航空性中耳炎反復治療無效者,終止飛行。
二、 航空性鼻竇炎的處理原則
(一)治療原則
a)輕度:
1)原發病治療;
2)鼻腔通氣引流,局部理療;
3)抗感染治療。
b)重度:除以上措施外,可行手術治療。
(二)其它處理
a)當出現急性氣壓損傷時,臨時停飛,經治療鼻竇氣壓機能恢復正常再參加飛行。
b)飛行人員反復出現鼻竇氣壓損傷且治療效果不佳時,終止飛行。
三、變壓性眩暈的處理原則
(一)治療原則
其醫學處置主要是立足于預防;對有咽鼓管機能不良,遺留眩暈或內耳損傷者,給予對癥治療。
(二)其它處理
a)飛行學員出現變壓性眩暈,終止其飛行。
b)在職飛行人員出現變壓性眩暈須住院檢查治療,治愈后經低壓艙檢查不能再誘發本癥,可評定為飛行合格;對不能消除癥狀者,終止飛行。
四、高空減壓病的處理原則
(一)治療原則
a)發生高空減壓病后,立即下降高度至8000米以下,并盡快返回地面。
b)輕度高空減壓病降至地面后癥狀消失,用面罩呼吸純氧觀察2小時,無癥狀或體征出現,繼續不吸氧條件下觀察24小時后,可恢復一般性工作。
c)中、重度高空減壓病,或高空減壓病觀察期間癥狀復發,均立即送高壓氧艙加壓治療。在運送過程中吸純氧,出現休克的應給予抗休克治療。
d)對癥治療:根據具體病情還可給予補液擴容、改善微循環、呼吸興奮劑、強心劑、鎮靜劑、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
(二)其它處理
a)對可能發生高空暴露人員,進行低壓艙高空耐力檢查(見附錄C,對易感者,禁止參加高空飛行。
b)兩次低壓艙上升之間至少要間隔48小時。
c)未裝備密封增壓座艙或艙內余壓較小的飛機進行高空飛行前,或低壓臉上升高空耐力檢查前,均應進行吸氧排氮。
d)發生高空減壓病,經治療癥狀消失,恢復一般性工作至少48小時以后,才可恢復飛行或體育活動;重度高空減壓病治療后有后遺癥,或低氣壓暴露反復出現高空減壓病,終止飛行。
五、肺氣壓傷
(一)治療原則
a)迅速減壓后,立即下降高度至8000米以下,并盡快返回地面。
b)輕度:給予對癥治療,經數天或數周后多可自愈而完全恢復。
c)重度:根據不同病情給予相應處理。
d)對伴發減壓病者,立即送高壓氧艙加壓治療。
(二)其它處理
a)肺氣壓傷治愈后肺功能正常,可以繼續從事飛行職業。
b)肺氣壓傷治愈后遺留肺功能障礙者,終止飛行。
5、手臂振動病
一、治療原則
(一)根據病情進行綜合性治療。應用擴張血管及營養神經的藥物治療,中醫藥治療并可結合采用物理療法、運動療法等。必要時進行外科治療。
(二)加強個人防護,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
二、其他處理
觀察對象一般不需調離振動作業,但應每年復查一次,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輕度手臂振動病調離接觸手傳振動的作業,進行適當治療,并根據情況安排其他工作。
中度手臂振動病和重度手臂振動病必須調離振動作業,積極進行治療。
|
|
預防 |
1、中暑
中暑的預防,一是注意收聽高溫預報,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在高溫天氣,尤其是每天11-14點,盡量減少外出,適當午睡,飲食宜清淡,多喝些淡鹽開水、綠豆湯,每天勤洗澡、擦身。二是野外工作者、外出旅游、觀看露天體育比賽,一定要帶上防暑工具,如草帽、遮陽傘、太陽鏡、仁丹、十滴水等,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注意到陰涼下休息,年老體弱者外出一定要有家人陪同。
2、減壓病
1.對潛水員尤其新潛水員,要進行醫學防治知識教育,使潛水員了解減壓病的發病原因及預防方法。
2.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工作前應充分休息,防止過度疲勞;不飲酒和少飲水。工作時應預防受寒和受潮。工作后應立即脫下潮濕的工作服,飲熱茶,洗熱水浴,在溫暖的室內休息半小時以上,以促進血液循環,使體內多余的氮加速排出。
3.每日應保證高熱量(一般每日約15072~16747KJ)、高蛋白、中等脂肪飲食,并適當增加各種維生素。近來國內有用兔做實驗,顯示維生素E具有一定的預防或減輕實驗性減壓病的作用,其原因可能由于阻止或減少血小板內儲存顆粒中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不致發生血管內凝血。
4.進行潛水員就業前,定期及下潛前體檢。骨關節尤其四肢大關節每年應進行X線攝片,一直到停止高氣壓作業后四年為止。凡患有聽覺器官、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以及皮膚疾病,均不宜從事高壓環境工作。重病后、體力衰弱者、遠期骨折者、嗜酒者及肥胖者也均列為就業忌。
3、高原病
進入高原人員應了解和適應高原環境特點,登山時按計劃進行階段性適應性鍛煉,注意防寒和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久居平原重返高原者也應重建適應能力,應明顯心、肺、血液疾病患者不宜進入高原。
預防急性高原反應,可從進入高原前1—2d起選用一種利尿藥預防液體潴留,連服一周:(1)乙酰唑胺0、25g,每8小時一次。(2)呋塞米20mg,每日2—3次,緊急條件下登山,可用糖皮質激素。
4、航空病
1、防暈機:暈機嘔吐是平衡器官紊亂,身體適應較差的緣故,一般只要保持鎮靜,排除雜念,服些防暈車船藥就會平安無事。
2、防舊病突發:飛機起飛、降落、上升、下降、轉彎、顛簸等飛行姿態的變化,以及飛機在穿越云層時光線明暗的快速變化,會刺激一些疾病發作。
由血栓或出血引起的腦病患者,絕對不要乘飛機;重度腦震蕩病人應有專科醫生隨行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輕度腦震蕩病人應隨身帶些止痛藥;患有血管硬化癥的老年人在登機前可服少量鎮靜劑,感冒流涕和鼻塞不通的病人最好不乘坐飛機,因為咽鼓管阻塞有鼓膜穿孔的危險。
3、防航空性中耳炎:防的有效措施是張嘴和吞咽。張著嘴或一個勁地吞口水,當然也能起預防作用,但畢竟欠雅觀。所以航班上一般都忘不了給每位旅客送一小包包裝精美的糖果,這道理就在其中。嚼幾粒糖果,或嚼幾塊口香糖使咽鼓管常開。嚼吃是預防航空性中耳炎的最有效辦法,也是最令人輕松愉快的措施。若感覺癥狀仍未消除,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閉緊嘴巴,用力呼氣,讓氣流沖開咽鼓管進入中耳空氣腔而消除耳悶、耳重、耳痛等癥狀。
防暈機:暈機嘔吐是平衡器官紊亂,身體適應較差的緣故,一般只要保持鎮靜,排除雜念,服些防暈車船藥就會平安無事。
5、手臂振動病
施工現場振動主要是有砼振動棒、風鉆、打樁機、推土機、挖掘機等;主要受危害的工程有砼振動棒工、風鉆工、打樁機司機、推土機司機、挖掘機司機等;預防措施有在振源與需要防振的設備之間,安裝具有彈性性能的隔振裝置,使振源產生的大部分振動被隔振裝置所吸收;改革生產工藝,降低噪聲;有些手持振動工具的手柄,包扎泡沫塑料等隔振墊,工人操作時戴好專用的防振手套,也可減少振動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