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猩紅熱 |
簡稱 |
猩紅熱 |
法定傳染病類型 |
乙類 |
感染類型 |
細菌感染 |
概述 |
猩紅熱(scarlet fever)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A組細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為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部分病人疹退后皮膚脫屑,少數人病后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并發癥。 |
分期或分型 |
不同患者臨床表現輕重差別很大,可分為普通型、輕型、重型(中毒型)、膿毒型、外科型(包括產褥型)。 |
傳染源 |
主要為病人和帶菌者,患者發病前1日至出疹期傳染性最強,皮膚脫屑階段已無傳染性。由本菌引起的扁桃體炎、咽峽炎、中耳炎、丹毒均為傳染源。 |
傳播途徑 |
主要是空氣飛沫傳播。偶可通過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傳播。由于本菌不耐熱及干燥,故通過污染用具、玩具、衣服等傳播者很少。個別情況下,可由皮膚傷口或產婦的產道侵入,引起“外科猩紅熱”或“產科猩紅熱”。 |
潛伏期和傳染期 |
潛伏期一般2—5日 |
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產生兩類免疫,即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因型間多無交叉免疫,因此,再感染其他型的A組鏈球菌,多不出現皮疹,仍可引起咽峽炎、扁桃體炎等,抗毒免疫主要是指紅疹毒素的抗體,型間也無交叉免疫,患病后若再感染不同型的紅疹毒素的菌株,仍可再患猩紅熱。 |
流行特征 |
1、地區分布。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多流行于溫帶。我國北方較南方多,人口稠密、交通頻繁的大城市發病較多。偏僻的農村發病較少。病例分布呈高度分散狀態,其流行有局灶性特點。 2、季節分布。一年四季均有發生,我國北方一般在7月開始上升,10—11月達高峰,12月開始下降;南方以5—7月發病較多。 3、發病年齡以10歲以下最多。呈周期性升高現象,每隔3—5年流行一次,但不甚規律。現患病人和帶菌者所帶菌型經常在改變,即在同一地區不同時期也是如此。一個時期一個地區往往以一個血清型為主。臨床表現趨向多樣化,近年有漸減趨勢,多為輕型和不典型病例。 |
臨床表現 |
主要癥狀為發熱、咽痛及全身彌漫性紅疹,不同患者臨床表現輕重差別很大,可分為以下類型: 1、普通型 (1)前驅期。急性起病,畏寒、發熱、咽痛、乏力,體溫多在39℃左右,可伴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咽及扁桃體明顯充血水腫,扁桃體上可見點狀或片狀分泌物,易拭去。頜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 (2)出疹期。多在1—2病日出疹,自耳后、頸部始,1日內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是全身彌漫性充血潮紅,并散布著針頭大小,密集而均勻的點狀充血性斑疹,稍隆起于皮膚表面,觸摸有砂紙感,以手加壓疹退呈黃白色,去壓后恢復。在頸部、腋窩、肘窩及腹股溝等處,常因壓迫摩擦致皮下出血,形成紫紅色線條,稱帕氏線。面色充血潮紅,無皮疹,口唇周圍皮膚無充血,形成“環口蒼白圈”。皮疹經1—2日達到高峰,然后按出疹順序在1—3日內消退。病初,除舌尖部及邊緣外,均被有白色厚苔,并有紅乳頭突出于原苔之外,稱“草莓舌”。72小時后,白苔脫落,乳頭仍突起,稱“楊梅舌”。猩紅熱在第2—4病日體溫及癥狀均發展至高峰,未經抗菌治療者,平均1周左右退熱,癥狀好轉進入恢復期。 (3)恢復期。體溫降至正常,癥狀消失,皮疹隱退,大約病后1周開始脫屑,皮疹少者為糠疹屑狀脫屑,疹多者可成片脫落,重者呈手套狀、襪套狀脫落,歷時1—4周不等。 2、輕型。為常見類型。中毒癥狀輕或無,皮疹稀少,可于數小時隱退,無脫屑,但后期仍可有變態反應性并發癥。 3 、重型(中毒型)。起病急,體溫迅速升至40℃以上,中毒癥狀明顯,常伴中毒性心肌炎和循環衰竭,咽部表現較輕,皮疹暗紅或為出血性。此型須及早發現,積極搶救。 4、膿毒型。極少見。主要表現為馳張性高熱,皮疹密,咽炎重,常有扁桃體、頸淋巴結、中耳、乳突等化膿性病變,可有壞死及潰瘍。 5、外科型(包括產褥型)。癥狀輕,一般無咽舌等臨床表現,皮疹最先出現于傷口周圍,由此遍及全身。 |
治療和預后 |
(1)一般治療。病人住院隔離治療,待癥狀消失,咽拭子培養連續兩次陰性為止。患者的分泌物及痰液須消毒處理。住院期間應臥床休息,注意口腔衛生,攝入足夠液體,急性期給予高熱量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2)病原治療。首選青霉素G,早期應用可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對青霉素過敏者可用紅霉素或先鋒霉素Ⅱ,療效亦較好。 (3)中毒型治療。加大青霉素用量,在加強支持療法的基礎上,做好對癥處理,酌情輸少量血漿或輸恢復期血清,以中和細菌毒素。 早發現,早用青霉素治療能很快治愈。重癥病人及伴有嚴重化膿病灶者已很少見到,但猩紅熱恢復后變態反應性的腎炎或風濕熱仍有發生。 |
預防 |
(一)監測與報告 可在疾病監測點開展本病的流行病學監測和選擇固定人群,在每年流行期的前、中、后期作帶菌調查,以觀察疾病的動態變化。發現病例或疑似病例后按《傳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按規定報告時限上報。 (二)控制傳染源 1、對病人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對集中發生的村屯就地建立隔離病房,隔離不少于7日,有并發癥的病人和集體保托單位中的兒童及保育人員中的患者可延長隔離至12日。 2、對重點人群(包括病人周圍的咽炎病人及托幼單位等人群)進行細菌學檢查,及早發現帶菌者并進行管理。 3 、密切接觸者應進行醫學觀察7日,一般接觸者如果是托幼兒童、小學生應做好晨檢。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有效藥物進行預防。 (三)切斷傳播途徑 猩紅熱流行期或疫區內,搞好室內外環境衛生,注意室內通風換氣、濕式掃除,并用來蘇兒進行隨時、終末消毒,對污染品煮沸15分鐘,或用來蘇兒、漂白粉澄清液浸泡1小時。 (四)保護易感人群 流行期間,兒童應避免去公共場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加強個人防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