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索引: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互動交流 > Y

乙型病毒性肝炎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乙型病毒性肝炎


簡稱
<P>&nbsp;&nbsp;&nbsp; 乙肝</P>

法定傳染病類型
    乙類

感染類型
    病毒感染

概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發展中國家發病率高,據統計,全世界無癥狀乙肝病毒攜帶者(HBsAg攜帶者)超過2.8億,我國約占1.3億。多數無癥狀,其中1/3出現肝損害的臨床表現。目前我國有乙肝患者3000萬。乙肝的特點為起病較緩,以亞臨床型及慢性型較常見。無黃疸型HBsAg持續陽性者易慢性化。

分期或分型
    急性、慢性和重型

傳染源
    急、慢性患者的病毒攜帶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種體液(汗、唾液、淚乳汁、羊水、陰道分泌物、精液等)中。急性患者自發病前2~3個月即開始具有傳染性,并持續于整個急性期。HBsAg( )的慢性患者和無癥狀攜帶者中凡伴有HBeAg( ),或抗-HbcIgM( ),或DNA聚合酶活性升高或血清中HBVDNA( )者均具有傳染性。

傳播途徑
    HBV主要經血和血制品、母嬰傳播、及性接觸傳播。圍生(產)期傳播是母嬰傳播的主要方式,多為在分娩時接觸HBV陽性母親的血液。與HBV陽性者性接觸,特別是有多個性伴侶者,其感染HBV的危險性明顯增高。血液傳播多發生在80年代由于我國的衛生條件差,沒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以及獻血沒有檢查HBsAg造成的。我國1.2億乙肝攜帶者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在80年代由于輸血導致的乙肝傳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觸,如同一辦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計算機等辦公用品)、握手、擁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不會傳染HBV,所以HBV并不可怕。

潛伏期和傳染期
    乙型肝炎潛伏期為6周~6個月(一般約3個月)。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乙型肝炎見于世界各地,人群中HBsAg攜帶率以西歐,北美及大洋洲最優(0.5%以下),而以亞洲與非洲最高(6~10%),東南亞地區達10~20%;我國人群HBsAg攜帶率約10%,其中北方各省較低西南方各省較高,農村高于城市。乙型肝炎的發病無明顯季節性;患者及HBsAg攜帶者男多于女;發病年齡在低發區主要為成人,在高發區主要為兒童而成人患者多為慢性肝炎;一般散發,但常見家庭集聚現象。

臨床表現
    1.急性乙型肝炎 起病較甲型肝炎緩慢。
  (1)黃疸型 臨床可分為黃疸前期、黃疸期與恢復期,整個病程2~4個月。多數在黃疸前期具有胃腸道癥狀,如厭油、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熱或伴血清病樣癥狀,如關節痛、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皮疹等,較甲型肝炎常見。其病程進展和轉歸與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數患者遷延不愈轉為慢性肝炎。
  (2)無黃疸型 臨床癥狀輕或無癥狀,大多數在查體或檢查其他病時發現,有單項ALT升高,易轉為慢性。
  2.淤膽型
  與甲型肝炎相同。表現為較長期的肝內梗阻性黃疸,而胃腸道癥狀較輕,肝臟腫大、肝內梗阻性黃疸的檢查結果,持續數月。
  3.慢性乙型肝炎 病程超過6個月。
  (1)慢性遷延性肝炎(慢遷肝)臨床癥狀輕,無黃疸或輕度黃疸、肝臟輕度腫大,脾臟一般觸不到。肝功能損害輕,多項式表現為單項ALT波動、麝濁及血漿蛋白無明顯異常,一般無肝外表現。
  (2)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活肝)臨床癥狀較重、持續或反復出現,體征明顯,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肝臟腫大、質地中等硬,多數脾腫大。肝功能損害顯著,ALT持續或反復升高,麝濁明顯異常,血漿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現,如關節炎、腎炎、干燥綜合征及結節性動脈炎等。自身抗體檢測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及抗線粒體抗體可陽性。也可見到無黃疸者及非典型者,雖然病史較短,癥狀輕,但具有慢性肝病體征及肝功能損害;或似慢性遷延性肝炎,但經肝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近年隨著HBV-DNA前C基因突變的研究進展,現有的學者主張按HBeAg及抗-HBe情況將慢性乙型肝炎分為兩種:①HBeAg陽性慢性肝炎(典型慢性乙型肝炎)由HBV野型株感染所致,其病程經過中有HBeAg陽性和抗-HBe陽性兩個階段。符合既往的看法,HBeAg陽性代表體內HBV復制活躍,血清中HBV-DNA陽性,肝功能損害且有肝組織的病理變化。當HBeAg轉陰,抗-HBe轉陽,代表HBV復制減弱或停止,血清中HBV-DNA轉陰,肝功能恢復正常,肝組織病變改善。②抗-HBe陽性慢性肝炎(非典型慢性乙型肝炎)認為由HBV前C基因突變株感染所致。其血清中HBeAg陰性、抗-HBe陽性,體內HBV-DNA仍進行復制,肝臟顯示進展的嚴重病變,易發展為重型肝炎.
  4.重型乙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發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顯著消化道癥狀,如嚴重食欲不振,頻繁惡心、嘔吐、腹脹,于發病后10日內出現肝性腦病。多數于病后
  3~5日首先出現興奮、欣快、多語、性格行為反常,白天嗜睡夜間不眠,日夜倒錯,視物不清,步履不穩等。定向力及計算力出現障礙,進一步發展為興奮、狂躁尖聲喊叫,病情嚴重者可表現為腦水腫而致顱壓增高癥,如血壓增高,球結膜水腫,甚至兩側瞳孔不等大,出現腦疝,因此預防和積極治療腦水腫,防止腦疝,對搶救患者有重要意義。黃疸出現后迅速加深,肝濁音區縮小及明顯出血傾向。一般無腹水或晚期出現,常于3內死于腦疝、出血等并發癥。
  (2)亞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與一般急性黃疸型肝炎相同,于發病后10日以后病情加重,表現為高度乏力、腹脹、不思飲食、黃疸逐日加深,明顯出血傾向為特點。至后期出現肝腎綜合征和肝性腦病。病程為數周至數月。本型易發展為壞死后性肝硬化。也可有起病后以肝性腦病為首發癥狀,只是病史超過期10日,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4)無癥狀HBsAg攜帶者 大多數無癥狀,于體檢時發現HBsAg陽性,肝功能正常或部分有單項ALT升高。體征較少。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特點為起病較緩慢,自覺癥狀輕與病情嚴重程度不一致。恢復慢,易慢性化,以重型肝炎及慢活肝發病率較高,其中以亞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較多見。

治療和預后
    應根據臨床類型、病原學的不同型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總的原則是:以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選擇性使用藥物為輔。應忌酒、防止過勞及避免應用損肝藥物。用藥要掌握宜簡不宜繁。

預防
    應采取以疫苗接種和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的綜合性措施。
    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應用在目前HBsAg攜帶者廣泛存在,傳染源管理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控制和預防乙型肝炎,關鍵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預防。我國已將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
    二、切斷傳播途徑重點在于防止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措施為:①注射器、針頭、針灸針、采血針等應高壓蒸氣消毒或煮沸;②預防接種或注射藥物要1人1針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嚴格篩選和管理供血員,采用敏感的檢測方法;④嚴格掌握輸血和血制品指征;⑤食具、洗漱刮面用具專用。
?

黑公網安備 23011002000081號


寒潮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