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性腫瘤
時間:2018-01-30 來源: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職業性腫瘤 |
概念 |
職業性腫瘤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接觸致癌因素所引起的腫瘤。 職業性腫瘤多見于皮膚、呼吸道及膀胱,也可見于肝臟及血液系統。一般潛伏期較長,發病年齡較晚。其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方法與一般腫瘤沒有多大差別,但要確定其病因與職業因素有關,并非易事。因此,各國立法公認的職業腫瘤較少。 |
病因 |
職業腫瘤的病因必須是已經確定的職業性的人致癌因素,國際公認者現已有20多種,其物理及化學的性質并無一致性,然而可以歸并為下列類別: (一)物理性因素 如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等,陽光中的紫外線易致白種人患皮膚癌,野外工作者可能有較多接觸。近年對低頻電磁場的致癌性的調研較多,但尚未有結論。視屏終端的射線已經因改進構造而被消除,不致于有致癌性危害。 (二)直接作用烷化劑 這類化學物不需經過代謝活化,直接能與DNA鏈上的堿基作用,使之烷化(主要為甲基化),形成共價結合,改變了遺傳密碼,誘發突變,可引起腫瘤啟動、惡變等一系列病變。其代表化學物為二氯甲醚和芥子氣,有很強的引發肺癌及其他呼吸道癌的作用。最近環氧乙烷及乙醛也被肯定為人致癌物。 (三)間接作用烷化劑 這類化學物必須經過體內的代謝活化,轉變成親電子劑,才能引起DNA的烷化作用。致癌物在各個器官以及組織細胞中的不同分布、活化、和靶分子的交互作用的差別,是決定致癌作用結果、發癌器官及癌細胞性質的主要因素。現已知曉的致癌物大多屬此類型,在職業接觸中較常遇者如下:①焦油、瀝青及含碳物不完全燃燒煙氣中的稠環芳烴(PAH),其代表為苯并(a)芘及3-甲基膽蒽;②苯;③以聯苯胺為代表的芳胺類;④以氯乙烯為代表的鹵代烴類。 (四)金屬和類金屬致癌物 無機砷化物、不溶或難溶性的煉鉻余渣、鎳化物、鈹和鈹化合物、鎘和鎘化合物已被肯定為人致癌物。金屬和類金屬的致癌作用的機理尚未詳,已知部份作用可能是干擾了DNA復制酶,影響到DNA復制時的恒定性,從而引起細胞惡變。 (五)石棉及人造礦質纖維 石棉為肯定的致人肺癌及彌漫性間皮瘤的危險物質,與吸煙有很劇烈的交互增強作用,唯其潛隱期很長,在國內尚未引起足夠的警覺。近年發現與天然石棉有著相似粗細和長短的人造礦物纖維,也有類似的危害。石棉的致癌機理過去持固態致癌物阻斷接觸抑制的說法,現今已深入研究到石棉類物質可以通過刺激細胞炎癥性反應及促進細胞惡變因子(TGF)等干擾細胞激素(Cyto-kines)的機制。但尚未有較系統的全面概括的意見。 (六)致癌因素未明的工種 通過流行病學調研,以肯定一些有腫瘤高發的工種,如硬木家具木工的鼻腔癌、皮革及修靴工高發鼻腔癌;橡膠硫化工種高發肺及膀胱癌等。這些腫瘤很罕見,我國尚未有報道,今后需注意調研。 (七)其他 在職業腫瘤問題中,目前尚有許多情況了解不夠,如職業性促癌物、協同致癌物接觸的健康后果,及間接作用的工作有關腫瘤等。 以往的腫瘤發生學說將環境性外因與遺傳性內因對立,互不相容地看待,現今則已著重認為,腫瘤是個人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環境致癌物,包括職業因素的接觸,長時期作用于具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而致后果。外因和內因各有其互相聯系著的作用方面。職工除職業接觸之外,被遺傳背景所決定的酶多態,生活方式、個人嗜好(如吸煙、酗酒等)都有重要的交互作用。許多職業腫瘤并非是某一個單因素所致,如云南個舊錫礦工的肺癌高發,就可能是礦塵中的砷、吸煙、礦下的氡子體、矽塵、空氣中的稠環芳烴與砷污染等等綜合作用的結果。雖然其他因素也有份,必須看到起著首要作用的仍是砷。 |
常見分類 |
2002 年4月,我國政府將8種職業性腫瘤列為法定職業病。其名單為:石棉所致肺癌、間皮瘤;聯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膚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爐工人肺癌;鉻酸鹽制造業工人肺癌。 |
臨床表現 |
職業腫瘤的臨床表現與一般腫瘤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可能有:①職業腫瘤一般在開始接觸職業性致癌因素后5-15年發病,比普通腫瘤略早;②有些職業腫瘤為強致癌因素所引起,其惡性程度較高,例如二氯甲醚肺癌以未分化細胞為主,石棉常引起彌漫性間皮瘤;③某些職業腫瘤有多發傾向,是致癌因素在體內廣泛作用的表現,如砷可致皮膚癌和肺癌,若經口服則可引發肝血管肉瘤;氯乙烯可引發肝血管肉瘤、肝癌、腦瘤、肺及造血系統腫瘤,但因對人的致癌性較對動物弱,后一些腫瘤甚為罕見;④有些職業腫瘤常為多發性或易復發,如砷性皮膚癌,及白種人的芳胺膀胱癌。 |
治療 |
職業性腫瘤的治療跟普通腫瘤的治療方法一樣。 隨著對腫瘤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入,更由于腫瘤局部治療方法的停滯不前,惡性腫瘤逐漸地被看成為一種全身性疾病。由此而來,腫瘤治療觀念便發生了明顯的轉向,腫瘤綜合治療觀應運而生。 縱觀惡性腫瘤治療方法的歷史發展與衍變,不難看出,腫瘤外科學、腫瘤放射治療學、腫瘤化學治療學構成了現代腫瘤治療學的三大支柱。.三種手段互有特點,互為補充。 從治療效應看,外科手術和放射治療都為局部治療的方法。因此,腫瘤外科學家和放射腫瘤學家對腫瘤概念結構認識極為相似,兩者都認為惡性腫瘤發生在局部,侵犯周圍組織、經淋巴管、血管或通過自然腔隙轉移他處。這樣,治療的重點自然放在局部上,也即是控制局部生長和局部擴散特別是淋巴結的轉移上。藥物治療屬于全身效應的方法。因此腫瘤化學治療專家除了重視局部腫瘤外,更多地把著眼點放在惡性腫瘤的擴散和轉移上。他們對于腫瘤治療的觀點為細胞指數殺滅的觀點,故強調了多療程、足劑量的用藥方法,以期能徹底殺滅絕大部分的腫瘤細胞。從各種腫瘤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比較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治療方法的優點與缺點。作為一名腫瘤專科醫生,對這些長處與不足應該而且必須心中有數。自然地,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在單一方法不能達到治愈腫瘤的情況下,應聯合使用不同方法以彌補各自的不足。從解剖的角度看,治療原發部位的腫瘤以外科手術和病灶放射方法最好,然而,全身化療卻有可能消滅鏡下轉移灶。另一方面,治療方法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外科切除大塊病灶之后,他處的殘余腫瘤受到刺激增殖而可能對隨后的化療更為敏感;化療可能有放療增敏作用;激素治療則由于其不依賴細胞的增殖而能補充化療不足。充分地考慮到這些方方面面,我們才有可能制訂出取得最佳治療效果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案。 腫瘤治療歷經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近年,眾多學者又提出腫瘤綜合治療的概念。所謂腫瘤綜合治療是指: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范圍(病期)和發展趨勢,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以期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可以說,腫瘤治療學研究顯示出多學科的合作與補充,腫瘤的治療也已進入綜合治療的時代。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根本思想是系統論中各組分相加的和大于各組分的代數和作為腫瘤綜合治療的組分,手術。化療。放療及生物治療,依照不同病例特點,進行有機組合,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人們在綜合治療癌瘤時,大多先切除原發病灶,再輔以化療,這不僅有利于病情分期,同時又可防止那些對化療不敏感腫瘤手術切除的時機。但對睪丸、肛門、喉咽等部位的腫瘤,人們嘗試做過術前化療,顯示出化療的效果。輔助化療是指在采取有效的局部治療后,針對微轉移癌灶,為防止復發轉移而進行的化療。 從腫瘤的綜合治療可以看出,綜合手術、化療、放療及生物治療手段,依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針對具體病例,制訂相應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最終達到最佳綜合療效。 |
預防 |
職業腫瘤的最有效對策為預防,其主要手段為:識別、鑒定、嚴格控制與管理職業性致癌因素,對接觸者作定期醫學監護,篩檢高危人群,并通過制訂法規保證其實施。 確定為可疑致癌性的職業因素,必須要有嚴格的人群流行病學調研和長期動物實驗資料,并經權威機構組織的專家會議評審,肯定為人的致癌因素。集簇發病,特別是罕見病例的頻發是重要的線索,臨床醫師在這方面有過重大的貢獻。短期遺傳毒理測試僅可提供線索或作初篩,不能單獨地據此作出對人致癌與否的評判。 已經肯定的人職業性致癌因素,還要作定量危害的評定,推測其對社會與人群的危害數量,以作利弊權衡,決定對策。首先采取代用品徹底消除該致癌因素,如不生產和使用聯苯胺;但是如鉻、鎳、鎘、鈹等有用的金屬的提煉與應用,不可能取消者,則應予嚴格控制條件下生產。或雙管齊下,取消其大部份,嚴格控制無法取代的一小部份,如發達國家已基本不用石棉,而代之以礦化棉及各種塑制材料。 生產環境中的致癌性職業因素應有定期監測,使其濃度或強度控制在國家規定的閾限以下,并盡最大可能使之降低到最小數量。 腫瘤有明顯的種族、家族與個體差異性,部份是由于遺傳決定的代謝活化/解毒酶系的多態性,與國外比較我國人群肝癌高發而膀胱癌低發,前者可能與谷胱甘肽轉移酶(GST)的缺陷(或低下)有關,后者可能與氮-乙酰化酶(NAT)的慢型比例高有關。就業前體檢篩出多態缺陷型易感者,避免接觸,是當前可推行的一項醫療監護措施。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及時診斷治療等二級預防是已證明行之有效的措施,應明確訂作為職業性致癌因素接觸者的預防制度。 |